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社評-正文
治霾路上,你我都不是旁觀者
韓韞超
//agustinmoreno.com2016-12-20來源: 中工網—《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應對霧霾,最關鍵的固然是節(jié)能減排以及去產能、調結構等宏觀層面的大動作,但同時也離不開每個人從自我做起,在生活方式上做出一些調整和改變,適當讓渡個人利益,為霧霾防控盡到一份義務、做出一份努力。

  霧霾來襲,應急方案出爐——據(jù)央視報道,12月16日20時,北京市正式啟動今年首個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多個部門聯(lián)動采取應急預案:除國Ⅰ、國Ⅱ排放標準車輛禁上路外,國Ⅲ及以上排放標準車輛實施單雙號限行,全市1200余家企業(yè)停限產,公交優(yōu)先安排清潔能源車輛上路等。然而,截至17日17時許,該市交管部門共查處國Ⅰ國Ⅱ輕型汽油車、渣土垃圾運輸車和小客車違反單雙號限行規(guī)定等各類違法行駛行為共計3.1萬起。天津市也啟動了機動車24小時單雙號限行管理措施,19小時內全市交警就現(xiàn)場處罰闖限行5826起,電子警察攝錄近萬起。

  發(fā)布霧霾預警、啟動應急預案,已成為當下一些城市應對霧霾天氣的標配舉措,預警的標準、級別,預案涉及的行業(yè)領域和相關內容,也日漸完備成熟。預警的響應程度、預案的落實與執(zhí)行力度,便成為能否有效緩解霧霾的關鍵。

  從新聞中看,“闖限”機動車眾多,不止一地一時的現(xiàn)象。去年同期,北京啟動首個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4天時間內就有11萬次的車輛“闖限”。

  如此大范圍的機動車“闖限”違規(guī)上路,公眾不知情、沒做好準備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多地政府部門提前一兩天就通過多種渠道,把相應級別預警、啟動應急預案時間告知公眾,按說市民完全有可能做好準備。說到底,還是明知故犯的多,而一些人行動上不買賬的背后,是意識里對規(guī)則的不認同。

  不可否認,受應對霧霾預案措施影響,臨時改變出行計劃難免會給市民生活帶來不便,而對于由個人承擔的治霾成本,包括被限制車輛排放標準、被限制單雙號出行等,公眾難免心有委屈,況且在很多人眼里,令人瞠目的PM2.5數(shù)值里,由機動車尾氣所“貢獻”的部分,遠不比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企業(yè)多,憑什么要為他人的過錯埋單?

  可無論如何,霧霾來襲,誰也不能獨善其身、置身事外。眼下,最棘手的不是撇清責任,而是實施多管齊下、多措并舉的高效治理。少開一天車、多停一天工,或許不會改變霧霾襲來的殘酷現(xiàn)實,但至少有望讓污染程度不再惡化,也是現(xiàn)階段為把霧霾威脅降至最低的可行辦法之一。

  我們知道,應對霧霾,最關鍵的固然是節(jié)能減排以及去產能、調結構等宏觀層面的大動作,但同時也離不開每個人從自我做起,在生活方式上做出一些調整和改變,適當讓渡個人利益,為霧霾防控盡到一份義務、做出一份努力。這種讓渡就是對少開一天車的配合,是對工地停工幾天的響應,是少擺一次燒烤攤的自覺,是對孩子停課在家無人看管的理解……

  有必要強調,治理空氣污染是考驗環(huán)境治理能力的一場攻堅戰(zhàn),也是凝聚共識、持續(xù)推進各類有效措施的一場持久戰(zhàn)。相關部門要讀懂部分公眾的“有情緒”,充分認識到限行等措施只能解一時之渴,根本上還是要在控制污染源頭上下功夫,轉變發(fā)展的思路與方式,使我們的城市徹底走出霧霾之困。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