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動畫片《貓和老鼠》的導演吉恩·戴奇去世了,不少人因此第一次看到了伴隨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孩子長大的動畫片的主創(chuàng)者到底是誰。雖然可能對吉恩·戴奇這個名字不熟悉,但對那只貓、那只老鼠的記憶,應該是很多人童年時光中最歡樂的元素之一。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陪伴每一個人走過童年的動畫片挺多,但能夠跨越代溝給不同年齡段孩子都帶來美好回憶的動畫片并不多,《貓和老鼠》應該算一個。
今天想來,其制作之精良讓人嘆服。比如,有一集描述的情景是貓在彈琴,老鼠在鋼琴上搗亂。背景音樂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這首作品音符復雜、節(jié)奏多樣、情緒起伏也比較大。但是,動畫中貓的彈奏和樂譜是完全一樣的,所有貓鼠大戰(zhàn)的環(huán)節(jié)也都是和音樂的情緒吻合的。
不僅僅是李斯特的作品,包括約翰施特勞斯等音樂大師的大量古典音樂都是在貓和老鼠的奔跑、打鬧中流淌進孩子們的心田的。這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據(jù)介紹,限于早期的制作條件和成本,個別集數(shù)是150個人耗費18個月的時間創(chuàng)作完成。
實際上,我們也具備生產(chǎn)精良動畫片的能力和水平。回想曾經(jīng)的《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黑貓警長》等一系列作品,都在不同時期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也不缺少優(yōu)質(zhì)的IP來為動畫事業(yè)助力。比如,花木蘭、熊貓等,就連外國動畫制作公司也想拍攝。只是很少有人能夠有耐心去把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東西打造成精品動畫片。
正如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動漫藝委會相關負責人,曾在一篇談及中國動畫作品的文章中坦言,“數(shù)量上去了,高質(zhì)量的作品卻不多,中國動漫需要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作品!
時下,不僅是精品不多令人著急,一些動畫作品給孩子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更讓人擔憂。
比如,有的作品讓孩子學會了用平底鍋砸人,有的作品教孩子把破壞森林當做樂趣,還有的動輒弄出七八個主角然后快速推出各種線下衍生品,吸引孩子購買,這讓掌握著電視、手機開關大權(quán)的家長們避之不及。
真正的精品之作,市場是不會不買賬的。
還記得去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嗎?這部60多家制作團隊(工作室)、1600余人、歷時5年完成的經(jīng)典之作,上映不到一個半小時票房就超過1億元,截至下線,總票房收入超過40億元。
這樣的成績,并非沒有根源可溯。近年來,動漫消費在我國逐漸上漲,有第三方咨詢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動漫行業(yè)總產(chǎn)值規(guī)模達1941億元,在線動畫用戶規(guī)模達3億人。
這些動漫的擁躉中不僅有小孩子,更有“大孩子”。他們或是在追尋童年的記憶,或是在品味新的潮流。
動畫作品,在簡單易懂的畫面和語言的呈現(xiàn)中,在黑白分明的好人與壞蛋區(qū)分中,在尖銳無比的正義與邪惡較量中,在永恒不滅的愛與善良的交織中,不僅讓人們擁有了快樂的滿足和幻想的變現(xiàn),更讓人們找到了一份純潔心靈的寄托。
所以,與其說人們是在懷念一位動畫片導演,不如說是在表達對精品動畫片的致敬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