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們樂于看到越來越多的高校摘下雷同的面具,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宣傳片只是“面子”,辦學模式有特色,才是大學個性的真正“里子”。找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學精神,改變整齊劃一、照本宣科的辦學模式,才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和核心。
高考剛結束,中國多所大學密集發(fā)布招生宣傳片,引發(fā)關注。各所大學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教育界人士稱拍攝宣傳片成為近年來高校的一股潮流,有的制播費用甚至高達百萬元之巨。(6月16日《中國青年報》)
前不久,復旦大學宣傳片涉嫌抄襲一事,引來軒然大波,其影響力早已不局限在復旦大學師生、校友的范圍內,儼然成為了一樁公共事件。這說明公眾已默認宣傳片代表的是高校形象,某種程度上更體現(xiàn)了高校的水平。在社會的高度關注之下,近年來試水宣傳片的高校也絡繹不絕。雖然質量有高有低,甚至不乏爭議之作,但總體來看并非壞事。制作精良、創(chuàng)意優(yōu)秀的宣傳片在社交媒體上一傳十、十傳百,在極短時間內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不僅傳播效率更高,“性價比”也很高。比如西北師大招辦主任表示,宣傳冊印3000本也要花三、五萬元,而花同樣的錢,去年該校制作的宣傳片點擊量已達到32萬次。
宣傳片何以成風,其中當然有客觀環(huán)境的壓力:由于出國留學火熱、職業(yè)教育興起等渠道分流,近年來高考學生數(shù)量呈下降趨勢,學生與高校之間開始朝“買方市場”轉變。高校有了危機感,自然要動腦筋招攬學生。但更主要的是主觀原因:高校開始注重形象宣傳的背后,其實是意識到了學校特色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相當多的國內高校處于千人一面的狀態(tài),除了幾所頂尖學府之外,大多數(shù)高校之間的區(qū)別似乎僅僅是分數(shù)線高低不同。哪怕有宣傳片,也只是照本宣科的模式化作品:占地多大、學生多少、歷史多久等等。但這一兩年的高校宣傳片則更強調學校的個性,比如人氣頗旺的北大宣傳片《星空日記》,拋棄了羅列名師等老套路,以微電影的形式將夢想與勵志相結合,突出了北大開放清新的思想氛圍和厚重進取的人文氣質。學校本應是一個思想活躍、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地方,宣傳片也不應陳腐說教?v觀一些世界名校的宣傳片,它們在開放和個性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比如耶魯宣傳片中老師用說唱方式來介紹學校特色;哈佛大學一則宣傳片還模仿老電影的風格,甚至請出卡通人物辛普森“友情出演”。
當然,宣傳片只是大學展示個性的一個載體而已。用個不太恰當?shù)谋扔,宣傳片只是“面子”,辦學模式本身有沒有特色,才是大學個性的真正“里子”。找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學精神,改變整齊劃一、照本宣科的辦學模式,才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和核心。在這方面,我國高校更加任重道遠。以代表辦學理念的校訓為例,有報道稱“211”大學校訓雷同,“求實”出現(xiàn)了30次、“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28次……而在專業(yè)設置上,眾多高校也將“人有我有”奉為圭臬,電子商務、法律、新聞……別人開什么專業(yè)我就開什么專業(yè),完全不結合自身特色,也不顧輻射地區(qū)的實際需求。
從多姿多彩的形象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高校的個性化意識已逐漸蘇醒。不僅政策環(huán)境上賦予高校招生、辦學更多自主權,很多學校也大膽創(chuàng)新,邁出了“不走尋常路”的第一步。比如通過自主招生,讓學校主動招自己想招的學生,而不僅是被動招達到分數(shù)線的學生;比如在培養(yǎng)方式上,通識教育、“書院式”教學、國學特色……高校正在摸索適合自己的辦學模式。
我們樂于看到越來越多的高校摘下了雷同的面具,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這既是學生之幸,也是喚回大學精神的必由之路。我們常呼吁,高校應當“不拘一格降人才”。讓高校自己先“不拘一格”起來,很有必要。
新華網:利用校名欺騙性招生要嚴打 2009-08-10 |
新華網:利用校名欺騙性招生要嚴打 2009-08-10 |
高招改革呼喚先行者 2010-11-11 |
徐 娟:“生源荒”倒逼高校人才培養(yǎng)改革 2012-08-21 |
如何看高校更名熱 2013-05-23 |
范子軍:“女神獎學金”透支大學精神 2013-11-22 |
郭大成:大學應培養(yǎng)“大寫”的人 2013-11-28 |
科教時評:不妨抱著寬容態(tài)度看大學迎新 2014-09-05 |
不妨抱著寬容態(tài)度看大學迎新 2014-09-05 |
東方網:大學精神與社會風尚 2008-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