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今日推薦-正文
京華時報:“看得見的政府”呈現(xiàn)看得見的正義
//agustinmoreno.com2015-02-16來源: 京華時報
分享到:更多

  公安改革立足于民生,這是改革成功的開始。接下的問題就是,改革如何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阻礙,從“框架”落實到個案和民生里。

  一份有關公安改革的“框架意見”近日經(jīng)中央審議通過,即將印發(fā)實施。從先期鋪開的法院改革和檢察改革來推導,“全深改”時代的公安改革也是“大政法改革”的一部分,它的目標指向,就是要用改革來保障嚴格執(zhí)法與公正司法,為民眾提供平安、公正等公共產(chǎn)品。這也是警察權的價值依歸所在。

  根據(jù)公安部的官方說明,此次公安改革的指向具體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著力完善現(xiàn)代警務運行機制,提高社會治安防控水平和治安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二是著力推進公安行政管理改革,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從政策上、制度上推出更多惠民利民便民新舉措,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三是著力建設法治公安,確保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提高公安機關執(zhí)法水平和執(zhí)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執(zhí)法活動、每一起案件辦理中都能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

  不難看出,所有的改革都落腳在便民、利民、惠民上。警察權來源于民,本該予民以良好的公共服務。在所有公權力機構中,公安機關與民眾交集最多、影響最大,因而也被稱為“看得見的政府”。這也是公安改革歷來備受關注的原因。警察關注它,是利益攸關;民眾關注它,同樣是利益攸關。警察權若恣意,民眾必然遭殃。在中政委前不久公布的政法干警違法違紀典型案件中,就有“廣西平南民警槍殺孕婦案”。這類事件雖屬特例,但在“100-1=0”的公共輿論場上,對于社會治安和警民關系的影響卻是極為惡劣的。從客觀上說,公安改革不可能杜絕再有惡警出現(xiàn)(任何國家也做不到),但應努力將警察權傷及民眾的制度土壤減少到最低限度。

  此次公安改革的15項“亮點”中,取消暫住證、建立公民信用代碼等,都是關乎億萬人日常生活的基礎工程。在100多項具體措施中,諸如實現(xiàn)快遞、物流、網(wǎng)購等行業(yè)實名登記等安全監(jiān)管制度、加快建立跨省異地處理交通違法和繳納罰款制度等等,也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

  公安改革立足于民生,這是改革成功的開始。改革就應該對外開放,只對內的改革,很容易受到部門利益的裹脅,淪為內部利益的再分配。從“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的大視野來觀察公安改革,它不僅涉及到警民關系(權力與權利)的調整,也涉及到檢警關系、偵控審關系的調整。公安本屬行政機關,但又執(zhí)掌刑事偵查權,因而與檢法兩家關聯(lián)密切。在長期沿襲的“公檢法流水作業(yè)模式”中,公安一家獨大,公檢法相互制約的憲法原則在司法實踐中有時被虛置。不少冤假錯案正淵源于此。而此次改革一改公安主導,強調要“圍繞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完善適應證據(jù)裁判規(guī)則要求的證據(jù)收集工作機制”,“完善偵查階段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工作制度”。由此觀之,“公檢法流水作業(yè)線”有望轉向“控辯審三角架構”的正義生產(chǎn)線。接下的問題就是,改革如何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阻礙,從“框架”落實到個案和民生里。

  本報特約評論員王灝軍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