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提出,要“治病樹、拔爛樹,強化‘不敢’的氛圍”。這個形象的語言,表明了我們黨加強作風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打造政治新常態(tài)的堅定決心。
一只蟲會致死一棵樹,一棵樹會殃及一片林,一片林則可能給整個綠色生態(tài)帶來毀滅性的破壞。治樹這樣,治黨也是同樣的原理。我們黨的肌體就像一片綠色的森林,總體上正生機盎然,但在這片森林中,亦有“病樹”,甚或“爛樹”,有的地方甚至一挖一大片、一提一大串。如今年以來山西官場的地震,從省級到市級,從太原到呂梁,從人大到政協(xié),一批高級領導干部接連被查處。而廣東省茂名市先后三任市委書記因腐敗落馬,其中僅羅蔭國落馬時就帶出省管干部24人、縣處級干部218人,令人唏噓不已。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些地方發(fā)生腐敗和作風方面的問題,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不是一個單位,而是一個系統(tǒng);不是偶爾,而是持續(xù)出現(xiàn),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病樹爛樹”之間的互相交叉?zhèn)魅。而在“塌方式腐敗”“連株性得病”的生態(tài)下,部分意志薄弱的黨員干部會感到獨木難支,或主動靠攏,或被動裹挾,相互之間結(jié)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同盟”,甚或沆瀣一氣、抱團結(jié)對,胡作非為,致使亂象叢生。
由此,必須下大力“治病樹、拔爛樹”,不斷凈化、優(yōu)化政治生態(tài)。否則,“小氣候”就可能影響“大環(huán)境”。所以,對“病樹”“爛樹”,動手越早,傷害越小;下手越狠,保護越大;而手到之處越細越干凈越徹底,才越不會留下禍害和隱患。
當前“治病樹、拔爛樹”,已經(jīng)取得了重大成效。但腐敗和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復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也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要看到,在高壓態(tài)勢下,腐敗和“四風”問題會更加隱蔽,有的就像鉆進樹干里的蛀蟲,并未就此收心收手收斂,甚至變本加厲,只是采取了更為隱蔽的手段,“穿上了隱身衣,躲進了青紗帳”。如在一些地方,有的領導干部把公車換上私牌,有的坐公交、打出租車參加宴請,有的躲進“內(nèi)部食堂”“培訓中心”,甚至在名寺古剎里吃喝玩樂,頂風違紀的行為仍時有發(fā)生。
故而,要由面上治理向重點領域推進,決不放過一片林地,決不留下一塊死角。同時,要在精細化上下功夫,擦亮眼睛、明察秋毫,“觀一葉,而知全樹;治一樹,而護全林”,只要發(fā)現(xiàn)問題就要一抓到底,早醫(yī)早治、徹查徹治。
十年樹木,百年立黨!靶扌拗Α⒅沃尾,拔爛樹、去雜樹”,更好地形成綠色政治生態(tài),黨的建設必將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