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今日推薦-正文
文匯報: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agustinmoreno.com2014-11-06來源: 文匯報
分享到:更多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健康持續(xù)繁榮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在21世紀為人類以審美方式把握世界、促進和諧安定開出的一劑美學良方

  中華民族在21世紀為人類開出的美學良方

  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在中華民族悠長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獨特而豐厚的美學思想、理論和精神,是中華民族以審美方式把握世界的鮮明標識。習近平總書記精辟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基礎。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健康持續(xù)繁榮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在21世紀為人類以審美方式把握世界、促進和諧安定開出的一劑美學良方。

  美學,作為哲學的重要分支,是人類以文藝方式審美把握歷史與現實在哲學思維層面上的一門學問。正如在悠長的中華文明史上早就存在一部獨特而豐厚的中華哲學史一樣,也早就存在一部獨特而豐厚的中華美學史。翻閱一下由北京大學教授葉朗先生牽頭組織3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近150位專家學者歷時十余年編選集成的洋洋十卷19冊1050萬字的《中國歷代美學文庫》,自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至近代,遍及哲學、宗教、繪畫、書法、篆刻、音樂、舞蹈、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園林、建筑、工藝、服飾、民俗、收藏等領域里的美學思想、理論和精神,如串串珍珠,目不暇接,真是美不勝收,令人倍增文化自信。與西方的美學思想、理論和精神的較重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方法、思辨演繹推理特征、科學實證品格相區(qū)別,中華美學思想、理論和精神則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思維和民族學理標識,概括起來,主要是更重天人合一的和諧包容理念、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間情懷和營造意象的詩性寫意品格。

  天人合一理念、人間情懷與詩性寫意品格

  先說天人合一的和諧包容理念。追溯中華美學精神的源頭,自然是人類軸心時期的老子、孔子和莊子。是他們開了把文藝求美放到整個社會文化、宇宙自然、人倫道德的大視野中加以觀照闡釋的好傳統(tǒng)。如果說,老子的“道法自然”強調了天人合一,那么孔子的禮樂觀和美善觀就凸現了從個體的社會責任出發(fā)去觀照人類的審美活動,而莊子的大美不言和逍遙至美則是從生命的律動來觀照人類的審美活動。這就奠定了中華美學的根基:講仁愛,重誠信,尚和合,求大同。此后,雖經改朝換代,藝術實踐不斷豐富,審美形式愈益多樣,先后涌現出相當精深的文論(如劉勰的《文心雕龍》等)、詩論(如鐘嶸的《詩品》等)、樂論(如阮籍的《樂論》等)、畫論(如石濤的《畫語錄》等)、書論(如孫過庭的《書譜》等)、園林論(如計成的《園冶》等)、戲曲論(如李漁的《閑情偶寄》等),分別對具有中華民族獨特標識的藝術樣式的美學精神進行了闡釋,但概莫能外地都延續(xù)發(fā)展了老子、孔子、莊子開創(chuàng)的上述好傳統(tǒng),堅守以生命意識和詩情畫意去觀照自然體悟人生,強調主體與客體、出世與入世的和諧包容,重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交融整合。至近代,梁啟超、王國維等更是把中華美學的這種精神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進一步從人生與藝術的關系上去闡釋中華美學精神的獨特魅力。

  次說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間情懷。中華美學精神與西方美學精神不同之處在其既非科學實證的,也非宗教幻想的,它是植根在現世人生沃土中的。西方哲人講靈魂的安頓在天堂,而中國哲人則主張在現世人生的人間情懷中體味精神美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暢快,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莊子的“物我兩忘”的逍遙,一以貫之,都是一種入世與出世的交融統(tǒng)一,是一種生命的堅守與情懷,是一種精神的虛靜與高逸,是一種哲思的積淀和升華,也是一種真善美融會貫通的人生情致和審美旨趣。無疑,這為提升當代人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人格修養(yǎng),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必不可少的美學資源。

  再說營造意象的詩性寫意品格。與西方古典美學精神重寫實不同,中華美學精神重寫意!懊涝谝庀蟆,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真諦。中國國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以虛代實,程式化,營造意境,都旨在追求詩性品格和超越精神。老子建構了“道”的中國哲學范疇,悟“道”始美,這是建立在對形而下的體認之基礎上的對形而上的妙悟,即所調“大音希聲”、“澄懷味象”、“大象無形”、“離形得似”。強調寫意的中華美學精神孕育出包括情、趣、境、氣、韻、味、品等一系列具有民族學理特質的美學范疇。至現代宗白華先生的“意境”論,更是系統(tǒng)地把中華美學精神的這一文化基因和突出優(yōu)勢由直觀感相到活躍生命再到最高靈境、從寫實到傳神再到妙悟的美感路徑論述得絲絲入扣,從而達到以美境高趣來引領人格的提升和人性的化育。且看今日之西方藝術的嬗變,其間不乏受中華美學精神之寫意傳統(tǒng)的影響和啟悟,足見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對整個人類審美思維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警惕盲目西化的思潮販賣文化“轉基因”

  母庸諱言,20世紀以來,學術界確盛行一股唯西是瞻,以西觀中的思潮,研究美學,言必稱西方學術資源,對中華美學資源的開掘、整理、配置都很不夠,加之一種盲目西化的思潮把中華美學精神原本的文化基因加以解構后販賣“轉基因”,影響制約了對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惟其如此,學習、領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指示迫在眉睫。事實上,中華美學是一座亟待開采的富礦。譬如,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學界曾就“美是什么”展開學術討論,形成了“美在客觀”(蔡儀)、“美在主觀”(呂熒)、“美在主客觀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于主體”(朱光潛)和“美在主客觀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于客體”四大學派,爭鳴了半個世紀。而柳宗元早在公元815年被貶柳州任刺史為其兄寫的散文《馬退山茅亭記》中就提出過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就相當深刻、準確地回答了“美是什么”?梢,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大有可為!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