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擁有340位院士、6100名博士生導師、3900多名碩士生導師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第一次迎來了本科新生,人數(shù)不多,只有332位。
僅從數(shù)字上計算,每名學生都能攤到一名院士,很顯然,這一定是個豪華陣容,其奢華程度可能超過國內任何一所高校。名師之多與所招學生之少,這樣一所高校讓人對傳統(tǒng)的言傳身教的師承關系產(chǎn)生了濃烈的憧憬,極高的期待。在這個缺大師的時代,我們更希望一個大師的存在能帶出更多的未來的大師,而不是淹沒在蕓蕓眾生之中。
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說要把本科新生當眼珠子一樣珍惜。今天恰好是教師節(jié),就在大家都為該不該送禮的事糾結的時候,白春禮的話讓人有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雖然我們大多數(shù)人無緣這所將新生當眼珠子一樣珍惜的學校,但相信大家都樂意看到一個其樂融融、彼此珍重的師生關系。
某種程度上說,一個人走上成名成家之路,一定需要一名領路人,不僅是專業(yè)領域上的還有精神上的。傳說孔子有三千弟子,可得其真?zhèn)鞯闹挥?2弟子,長年追隨其左右,對儒家文化的傳承反而比三千多個人更有效率。
在上百人的大禮堂上課,老師能把自己的聲音傳遞出去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而十幾二十來個人圍在一起,可以討論、可以交流的機會就會多很多。
當然,小也未必精,大也未必不當,凡事都不能絕對化。在一些著名高校,有些上百人的課堂一樣能讓學生聽得如癡如醉,可小班化、精英化,無疑會讓課堂的效率提高不少。我們不是為學生找一個知識機器,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最重要的仍然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成長之路,這需要用心去體會,用一種交流的方式得來,而不是課堂上簡單的教學模式,這是那些動輒上萬學生的高校很難做到的。
但另一方面,這種配置又不能不引起大家眼紅,這是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超配呢?會不會帶來新的不公?
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還相當貧瘠的當下,人們希望盡可能多地惠及學生,這種愿望可以理解,我們還沒辦法做到每一所大學都小而精,中國最迫切的需求依然是平民式的教育。可如果每所大學都動輒上萬人,我們就沒有精力去規(guī)劃一些更細致的東西。一個大師再有內涵,他也不可能同時兼顧到那么多學生。而教育恰恰是個細致的活,流水線式的生產(chǎn)并不符合教育的精神。
在保證大多數(shù)人高校教育需求的同時,允許一部分高校、專業(yè)先“小而精”起來,這并不是什么壞事。這也是教育發(fā)達國家的普遍做法。這個社會最頂尖的那些科技精英,很大程度上只能通過這種方式產(chǎn)生。精英的產(chǎn)生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一個因才施教的教育體系。所以,我們沒必要苛責什么公平的問題。國科大背依中國最頂尖的學院,客觀上說,它一出生就站在了比別的學校高得多的起點線上。這看起來不那么公平,不過,從擇優(yōu)配置的角度看,它恰恰是公平的,因為社會對它的要求同樣不同,它要回饋給社會的貢獻也不同。
分層次,有針對性的教育體系恰恰是對資源最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據(jù)說光一個武漢就有一百萬大學在校生了,可其中又有幾所高校能名噪世界呢?國科大本科院校不是為解決讀書問題存在的,它有更高的使命,我們不在乎是否多了一所高校,在乎的是能否有一座比肩世界名校的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