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出品過知名美劇 《絕命毒師》、《廣告狂人》的美國AMC電視臺宣布,已預(yù)訂一部改編自 《西游記》的功夫題材新劇《Badlands》。據(jù)悉,該劇將講述一位戰(zhàn)士和一個小男孩經(jīng)歷危險旅程、尋找極樂世界的故事。
美劇已成當(dāng)下一個文化熱點。而我國古典名著被美劇看中,無疑更多了一些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產(chǎn)生積極反響的味道。但后者是真實圖景,還是美好想象,還需做一番分析。
近些年,中國元素在美國影視劇作中的運(yùn)用漸成潮流。有統(tǒng)計,美國大片《變形金剛4》里的中國符號不少于三分之一。而 《花木蘭》、《功夫熊貓》、《碟中諜3》等影片中所出現(xiàn)中國元素更是貫穿古今。即便是《西游記》,也曾在美國電影《失落的帝國》中被借鑒。對這些頗具中國味的海外影視劇雖也有吐槽聲,但總的來說,“中國元素+好萊塢制作+西方價值觀”正成為美國影視劇贏得市場的一個套路。
對此,有人認(rèn)為,這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鮮活實例,是中國海外影響提升的象征。這有一定道理。因為只有讓世界上更多的人先接觸到中國,才有可能進(jìn)行更深入的跨文化交流、互動和碰撞。但與此同時,新瓶裝舊酒的弊端也日益彰顯,中國觀眾在追捧美國大片的同時明顯感受到,在中國符號頻頻出現(xiàn)的背后,影片骨子里還是逃不脫西方的個人英雄主義。
文化的本質(zhì)是思想,而并非其載體。人類的思想會實現(xiàn)對象化,對象化在影視劇作中就是影視文化。影視作品只是文化的載體,載體中的思想內(nèi)容才是真正的文化。由此可見,西方影視作品中出現(xiàn)中國元素、符號、題材,并不等同于好萊塢接受了中國文化價值。所以,由此而帶來的中國文化熱,并不算是真正的中國文化熱。
因此,對中國題材在海外影視作品中的頻繁出現(xiàn),喝彩之外更需冷靜,深入思考能否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拿來”一些“夷之長技”。譬如,可否打造出“西方元素+中國價值”的文化傳播手段。聯(lián)想到此前我國外交領(lǐng)域中的一幕,中日大使在BBC舌戰(zhàn)中,中國大使援引西方電影《哈利·波特》中的人物“伏地魔”來比喻日本軍國主義,這種用西方符號傳遞中國價值的方式就產(chǎn)生了積極的傳播效果。
回到這則美劇與西游記的消息本身,我們既不必急著熱捧,也不必忙著吐嘈,而不妨好好從此類劇作的運(yùn)作方式中深思一下,該怎樣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