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今日推薦-正文
揚子晚報:50萬博士與錢學森之問
//agustinmoreno.com2013-11-11來源: 揚子晚報
分享到:更多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黃寶印在論壇上介紹,實施研究生教育35年以來,已培養(yǎng)50多萬名博士人才。黃寶印同時強調(diào),我國博士培養(yǎng)面臨著規(guī)模和數(shù)量較大但質量嚴重不足的問題,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11月10日《揚子晚報》)

    35年來培養(yǎng)50多萬名博士,這樣的培養(yǎng)速度與數(shù)量,放之世界范圍內(nèi),也讓人為之驚嘆。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在博士數(shù)量“趕英超美”的同時,其質量也參差不齊,這也是學界公認的事實。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50多萬名博士的龐大數(shù)量,卻無法直面回答錢學森之問,這本身也是一種尷尬與困惑。其實,錢學森之問和“博士數(shù)量較大但質量嚴重不足”的問題答案,是相似和一致的。換句話說,釋疑50萬名博士質量嚴重不足的現(xiàn)實,與解惑錢學森之問,都是我們教育界和科學界必須直面回答的問題。

    當然,關于錢學森之問的答案,許多學界人士和社會公眾也有諸多解釋,諸如學術自由度不夠、學術環(huán)境不夠寬松、學術失范事件追究不嚴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關于錢學森之問的答案,雖然各有不同,但總不外乎對于學術尊嚴的體認與踐行之類。而實現(xiàn)這一點,不外乎兩方面要求,一是學界中人,要有孜孜以求的學術精神,二是外部環(huán)境,要有利于學術自由的良好氛圍。

    讓人堪憂的是,在目前的學術界,浮躁之風盛行,學術失范事件層出不窮,學術權力市場化,甚至出現(xiàn)如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紀寶成提出的“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不在學校,在官場”的觸目驚心。

    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或許并不難解,但真正消除隱匿在錢學森之問背后的問題,卻絕非易事。這正是我們今天面對泱泱50多萬名博士卻質量不足時的蒼涼與無奈。各行各業(yè)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并不意味著代表學術最高水平的博士學位就可以如此寬松出爐,甚至“批量發(fā)售,量大從優(yōu)”。說到底,損害學術尊嚴和博士形象的,恰恰是這個群體本身,以及背后的諸多體制問題。

    我們必須認清“50多萬名博士質量不足”的事實,認真梳理和糾偏體制中的種種弊端與不足,避免博士學位成為一種鍍金經(jīng)歷。只有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高水平的博士人才,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才不會如今天這般變得冷峻與無奈,我們也不至于在數(shù)量第一的博士人群面前,缺乏有足夠底氣的喜悅與欣慰。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