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愛與敬融合是愛情的高境界
劉夢溪
//agustinmoreno.com2016-03-15來源: 燕趙晚報
分享到:更多

  “敬”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個具有終極意義的價值理念,我曾一再著文申論斯義。就中“敬”與家庭倫理的關(guān)系,尤堪注意!墩撜Z·為政》記載,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這是將“敬”視作了孝的基本精神內(nèi)核。所以人們通常把子女對父母的孝,稱作孝敬,對尊長也往往以敬老稱!缎⒔(jīng)》引孔子的話也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保ā都o孝行章》)“嚴”即敬也?芍掠H之道,要在一個“敬”字。

  然則事親亦有愛乎?當(dāng)然有!缎⒔(jīng)》給出一特殊的語詞,曰“愛敬”。《孝經(jīng)》第二章引孔子的話寫道:“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钡谑苏掠终f:“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边@是說,事親的敬和通常所謂敬,宜有分別。通常之敬,是守一不易,是志不被奪,是自性的莊嚴。事親之敬,則是在敬之中有愛存焉,也可以說,是在愛的感情里面含蘊有敬的精神。此種特有的愛敬,在事親的過程中表現(xiàn)得最為充分徹底,所以稱作“愛敬盡于事親”,而且認為是“盡”了“生民之本”。所謂“本”,其實就是敬的“體”。亦即劉邵的《人物志》所說的:“禮以敬為本,樂以愛為主!薄缎⒔(jīng)》是孔子的得意大弟子曾參所作,所敘以孔子之言為主,因此又有孔子口授而曾子為之錄之說。

  此說的依據(jù),一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參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者,故授之業(yè),作《孝經(jīng)》!倍恰稘h書·藝文志》:“《孝經(jīng)》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毖灾忚,應(yīng)屬可信。注《孝經(jīng)》者先后有幾十家,早期的孔(安國)注、鄭(玄)疏頗受疵議,而韋昭、王肅、虞翻、劉邵諸家,鮮有異詞!缎⒔(jīng)》傳播史的大事件,是唐玄宗的御撰《孝經(jīng)注》的誕生。與此同時,儒臣元行沖受命為御注撰《孝經(jīng)疏義》,注疏同時行世,影響甚大。到了宋真宗時期,又有邢祭酒昺奉詔撰寫《孝經(jīng)正義》三卷。阮元主持的《十三經(jīng)注疏》所收的《孝經(jīng)》,即為李注、邢疏本。我講這些,一是想說明《孝經(jīng)》的重要,二是想說明在為《孝經(jīng)》作注疏的各家中,劉邵是不可輕視的人物。

  劉邵是三國時期魏國人,字孔才,曾為魏文帝曹丕輯《皇覽》一書,類似群經(jīng)選粹類編,非博極群書不能為此。他還著有《律略論》、《樂論》等著作。當(dāng)然最讓我們感興趣的是他的奇書《人物志》。正是在《人物志》一書中,這位《孝經(jīng)》專家前無古人地提出在我看來真正是中國思想史的經(jīng)典名句:

  蓋人道之極,莫過愛敬。是故《孝經(jīng)》以愛為至德,以敬為要道。

  視“愛敬”為“人道之極”,我認為這是中國古代哲人對人的情性的極為深刻入微的觀察,也是對人的性體與人倫所作的一次具有形上意味的義理概括。只此一點,劉邵其人便足以不朽,其所著《人物志》便足以不朽!度宋镏尽愤說:“人情之質(zhì),有愛敬之誠,則與道德同體,動獲人心,而道無不通也!币嗉磹劬纯梢苑Q作人情的本質(zhì),或作為人情本質(zhì)的必然組成,與人倫道德同體同構(gòu),以情感人,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包括理亦能通,道亦相融。此無他,蓋由于人性是自然生成,如同劉邵之自注所說:“方在哺乳,愛敬生矣。”而是書之開篇,作者開宗明義已經(jīng)揭明:“蓋人物之本,出乎性情。”可以認為這是劉邵“愛敬說”的義理根據(jù)。

  愛敬雖系一單獨的語詞,但愛與敬亦各有取義。只是就作為親情倫理的愛敬而言,愛與敬是一體而不能分離!抖Y記·哀公問第二十七》載孔子答哀公之問而言之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矣,大昏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是遺親也。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薄洞蟠鞫Y》此篇個別文字有異,全篇內(nèi)容基本相同。要之,愛、親、禮、敬是此段文字的關(guān)鍵詞!爸味Y,敬為大”,即禮儀的精神內(nèi)核是“敬”,所謂無敬不成禮。然為何又說“敬之至矣,大昏為大”?古寫昏、婚相同,婚指婦家,事涉男女之合。故當(dāng)哀公不解而追詢時,孔子回答說:“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鄙w男女之合關(guān)乎子孫傳衍,況上述語境所言之婚,固是國君和諸侯之婚,禮須冕服親迎,豈不大哉;橐鲆喾Q婚媾,其肌膚交合之意甚為明顯。陰陽合,肌膚交,是為親。親則有愛生矣。愛而無盡,不知所之,至有變生不測。故愛須有敬提導(dǎo),方能夠得以升華。愛而無敬,易致淫邪。愛而有敬,能得其正。本來是愛由親生,升華后的愛又返歸為親。亦愛亦親亦禮亦敬,是為愛的至境,是為天地之合。以此《禮記》有“君子興敬為親,舍敬是遺親”的說法,有“弗愛不親,弗敬不正”的判斷,以至于將“愛與敬”歸結(jié)為“政之本”,其誰曰不然歟。

  “愛敬”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獨立的價值理念,愛與敬之兩造是一體而不能分離者。愛而無敬固然不能成其為正愛,敬而無愛更是既遺其愛而又遺其親,將直接導(dǎo)致不仁。仁是愛心之施于他人,故樊遲問仁,孔子的回答直截了當(dāng),曰“愛人”(《論語·顏淵》)。孟子也說:“仁者愛人。”宋儒周敦頤亦云:“愛曰仁!狈粗绮荒軔廴,也就是不仁了。

  愛敬既是家族親情倫理的歸約指向,又是婚姻與愛情升華后的道德境界。古人以相敬如賓來形容夫婦之間相處的雍容和洽,其題義就是因此而來。故朱子有言曰:“凡禮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則名分之守,愛敬之實,其本也。”又說:“大抵謹名分、崇愛敬以為之本!贝耸钦J為愛敬是家禮之本。而《禮記·文王世子》則寫道:“圣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愛之以敬,行之以禮,修之以孝養(yǎng),紀之以義,終之以仁。是故古之人一舉事,而眾皆知其德之備也。”斯可見愛敬在古代德論系統(tǒng)中所占之位置。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