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人在哪兒 年味就在哪兒
陳方
//agustinmoreno.com2016-02-05來源: 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更多

  驅車近10個小時趕到南京時,已是傍晚6點,回賓館安頓好行李,上街尋覓晚飯,大街小巷都冷冷清清。這種冷清在我意料之中。臘月三十,能歇的飯店都歇了,開餐的飯館也被早已預定了年夜飯的顧客擠得爆滿。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接受“散客”的飯館,排隊等位,然后用完還算豐盛的年飯,匆匆趕回賓館。4歲的小家伙自顧自地玩著自己從家里帶來的“過年玩具”,我和愛人在春晚的背景音樂中謀劃著第二天趕往莫干山的行程。

  這是我們家去年除夕夜的情形。趕了一天的路,早已顧不上“守歲”的年俗,還沒等到春晚主持人高呼“321,羊年到”,我們早已睡下。沒有聽到羊年的第一聲鞭炮,也未曾覺得有什么悲涼。“在路上”的這個除夕夜,除了知道它是一個特殊時間節(jié)點外,并沒覺得它和其他364個夜晚有什么太多不同。

  這已經(jīng)不是我們第一次過年出門旅行了。6年前的臘月三十,第一次過年出門。飛到上海時已是晚上11點,打車去外灘的路上,空中還飄著雪花。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孩子,我和愛人在外灘放了孔明燈,逛到外灘所有燈熄滅后,直接去了火車站,等著凌晨5點發(fā)往蘇州的火車。第二天早晨我們游蕩在蘇州的木瀆古鎮(zhèn)里,饑腸轆轆尋找吃飯的地兒,基本所有的餐館都閉店,然后才意識到“這是大年初一,又有幾個人會像我們這樣在外覓食呢”?好在古鎮(zhèn)盡頭的小超市開了門,買點零嘴填了肚子之后,旅途的興奮瞬間秒殺傷感情緒。

  我很清楚地記得,那年過年旅行在外,身邊的一些朋友覺得有那么一些另類。在大多數(shù)人的眼里,春節(jié)一定是和春聯(lián)、鞭炮、守歲、餃子、磕頭拜年等等習俗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果再深沉一些,春節(jié)還能引發(fā)很多人的鄉(xiāng)愁想象。習俗是一種傳承,她甚至略帶儀式感地激發(fā)著我們對時間刻度的敬畏,而春節(jié)又不僅是一個節(jié)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某種意義上她還是一種精神支柱。

  但你不得不承認,這些“美好想象”正在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恐歸族”的焦慮、年味寡淡的抱怨,大家似乎不是在過一個“節(jié)”,而是在過一道“關”。有關春節(jié)的敘事,正變得越來越沉重。

  我從來不喜歡那種“過關”的壓抑和抱怨。既然我們覺得年越來越無味,那為什么不創(chuàng)造一種屬于自己的年味?春節(jié)作為“除舊布新”的象征,她確實應該有統(tǒng)一的敘事底色,但是,在這種底色之上,每個人是不是也應該有屬于自己的過節(jié)方式?

  我習慣了用旅行的方式過春節(jié),但并不覺得我和傳統(tǒng)的春節(jié)有太多割裂。我依然記得小時候盼望過年的情形,寒假還沒開始,每天晚上就可以聽見縫紉機“噔噔噔”地響,我并不知道母親為自己裁剪什么款式的衣服,放心的是,寒假一開始,領個小獎狀回家,母親會讓我先試一試她縫制好的新衣。如果沒有需要重新裁剪的地方,她會把衣服擱置進柜子里。除夕那天,我就迫不及待要求母親給自己換上新衣。如今的小家伙們絕對不會像我們小時候那樣,盼過年可能就是為了盼一件新衣服;如今的我們,又怎么可能滿足毫無變化的過節(jié)方式呢?

  過了那么多個春節(jié),除了徒增“又老一歲”的感慨,精神意義上她已不能再給我太多營養(yǎng)。所以,我更愿意將她看作一個能讓我多休息幾天的小長假,以旅行的方式來振奮我重新出發(fā)的熱情和動力。如果非要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尋找年味,我相信“人在哪兒,家就在哪兒,年味就在哪兒”。

  是的,消極的人總在抱怨年味寡淡,積極的人卻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年味。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