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高萬芹:年俗 農(nóng)民難舍的精神紐帶
//agustinmoreno.com2015-03-05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儀式在農(nóng)村仍是一條精神紐帶,使得人情往來和社會關(guān)系不至于過度斷裂,過度個體化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魯中地區(qū),過年的習俗挺多。老媽從臘月二十二開始忙碌,一直到年初六、初七才空閑。最忙的是年三十到初二——除夕吃團圓飯、初一磕頭拜年、初二送家堂。

  其中,送家堂是最重要的儀式。所謂“擺家堂”,是指擺上宗親內(nèi)先人的牌位,一般是死去的三代宗親,供祭祀和晚輩敬拜,以祈求先人保佑家門昌盛。爺爺排行老大,他在世時,每年初二我們?nèi)叶紩䦷媳夼诘綘敔敿壹,五服以?nèi)的宗親也都聚于此。爺爺很喜歡這樣的家庭聚會,人丁興旺,聽到親人夸贊福氣好、兒女孝順,就會非常高興。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大家參與送家堂的熱情逐漸降低。原先是全家老小,現(xiàn)在則一家一戶派個代表,“全民參與制”變成了“代表制”。不只是送家堂,喪葬、先人的忌日,維系傳統(tǒng)佳節(jié)習俗的儀式性活動,也越來越淡。年輕人斷言,類似的家族儀式,早晚會因為農(nóng)村傳統(tǒng)倫理價值的衰弱和老一輩的逝去而消失。但我父母卻堅信,送家堂不會取消,只會被傳承。他們虔誠地參與這樣的活動,年年真誠地祈禱家人孩子的安康前程。

  我常疑惑,他們哪來這么大的力量,如此堅持這種儀式?大姑的話點醒了我:人在拉扯孩子的時候“最有勁”,只要人生任務(wù)沒有完成,兒女沒有成家立業(yè),父母們總能使出全身力氣為孩子打拼,“心氣”高得很,再多的困難也不怕。

  這話很樸實,卻道出了中國社會尤其是農(nóng)村的一個事實。兒女和家庭是父母的重要支撐,讓父輩們在經(jīng)歷人事變遷和面對困難時,依舊保持樂觀和堅韌,維系著家族的團結(jié)和情感。而這種儀式也往往是對后輩的提醒:生養(yǎng)是一種神圣事業(yè),為人父母盡一切所能幫扶子女。盡管這種“幫扶”,隨著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的到來,也讓他們感到“有心無力”,可他們不放棄也不消極,始終用信念、熱情與汗水,幫助兒女和家庭,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

  其實,生活不就是在各種儀式的鋪陳中舒展著、忙碌著、也充實著嗎?一年一度的送家堂,也是一場家族聚會。我常想,過年一定要有這樣的家族活動,才可以在先人和親人面前,在對話與交流中,更多感受親情的溫暖,父母一年來的艱辛勞苦,也會因此得到慰藉。雖然儀式的功能和作用在變?nèi),在農(nóng)村卻仍然是一條精神紐帶、一種關(guān)聯(lián)方式,使得人情往來和社會關(guān)系不至于過度斷裂,過度個體化。

  也許這就是傳承與維系。這種儀式感的東西,雖陳舊,但可能正是讓我們久久難忘的年味吧。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