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個人的“小確幸”會演變成社會之“大不幸”嗎?這可能是代際間的誤解。其實,“小確幸”也可以鄭重。懷著一顆“鄭重”的心,享受“小確幸”,既自覺、踏實地去工作生活,又懂得體會日常的小幸福,何妨開間咖啡店?
美食、睡到自然醒、朋友的溫暖祝!@些生活中微小而確切的幸福,被稱為“小確幸”。近年來,“小確幸”很受年輕人追捧。常常是在夢想遇挫之后,發(fā)熱的頭腦或者如火的熱情開始降溫,慢慢學會享受“小確幸”。
最初,“小確幸”是被各方肯定的。畢竟關(guān)注確切的幸福,意味著珍惜當下,不再躁動不安,不再好高騖遠,沒什么不好。不過,最早流行“小確幸”的臺灣,今年以來卻傳出不少批評的聲音。有人認為,很多年輕人最大的夢想就是開一間咖啡店,沒有遠大的目標。如果年輕人耽于“小確幸”,不思進取,將損及臺灣未來的競爭力。
當然,擔憂者都是有一定年紀的老先生們。他們擔心,理想遇挫的年輕人,是通過生活細節(jié)尋找自我存在感,而迷上“小確幸”;他們擔心,如果最具活力和激情的年輕人,都失去朝氣,安于現(xiàn)狀,個人的“小確幸”將演變成社會之“大不幸”。年輕人恐怕很難認同老先生們。不過是聞到雨后草香的片刻歡愉,享受幾秒整理干凈衣服的愜意寧靜,能產(chǎn)生那么大的毒副作用?
這場對話不僅有隔著“代溝”的誤解,也有對“小確幸”本身的誤會。實際上,一樣米養(yǎng)百樣人,一樣開咖啡店,有的是消沉后的歸隱,有的卻可能充滿朝氣和創(chuàng)意。追根溯源,“小確幸”一詞來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但享受生活中簡單的快樂,卻并非自村上始。數(shù)十年前,林語堂提倡閑適生活,便很有“小確幸”的味道。林語堂說,自己最幸福的時候就是躺在床上的那一刻。他還喜歡邊吃花生,邊寫作。這些經(jīng)典鏡頭無疑都是“小確幸”?墒牵@位文學大師卻從不頹廢,晚年也筆耕不輟,77歲高齡時還完成了一部《當代漢英詞典》。所以,“小確幸”沒有錯,重點在于它裝點的是什么樣的人生。
梁漱溟在《朝話》中,談到人生的三種態(tài)度。一是“逐求”,追名求利以及一切物質(zhì)享受;二是“厭離”,厭離人世;三是“鄭重”,“自覺地聽其生命之自然流行”,“將全副精神照顧當下”。梁老先生認為,除非徹底做到家,不然,“逐求顛倒迷離于苦樂中”,與其他動物沒有差別。按照這種區(qū)分,如果處于“厭離”狀態(tài),理想遇挫,心灰意冷,“小確幸”只是精神麻醉劑,以點滴小歡愉,忘記人生的無聊和痛苦,那么老先生們將不幸言中。但是,“小確幸”也可以是“鄭重”。“鄭重”兩字用得極好。既有認真珍視當下、抓住一切機會之意,也有腳踏實地、不懈努力之心。懷著一顆“鄭重”的心,享受“小確幸”,既自覺、踏實地去工作生活,又懂得體會日常的小幸福,開間咖啡店又何妨?
倘能進入這樣的人生狀態(tài),不僅青春無悔,遭遇的所有挫折也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