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劉巽達:“新編京劇”引發(fā)的思考
//agustinmoreno.com2014-05-15來源: 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最近,臺灣國光劇團排演的系列新編京劇“伶人三部曲”(即《孟小冬》《水袖與胭脂》與《百年戲樓》)在上海上演。他們在為觀眾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觀劇體驗時,也帶來激烈的爭議。一邊廂,“伶人三部曲”不但吸引了傳統(tǒng)戲迷,而且還贏得了時尚人士的青睞,在市場上大獲成功;一邊廂,傳統(tǒng)戲劇界對該劇所代表的“京劇新美學”的責難聲也不絕于耳。其中最尖銳的批評是:編劇裁剪頗見巧思,但和京劇無關;演員表現(xiàn)頗見才華,但和京劇無關;導演調(diào)度頗具匠心,但和京劇無關;一言以蔽之,所謂的京劇舞臺劇,正是翻版的“話劇加唱”!在這部劇中,“歌唱劇贏了,京劇輸了,多媒體贏了,傳統(tǒng)輸了!

    在這種批評聲中,可以看到國內(nèi)戲劇界的一種觀點:這三部戲是好戲,也很好看,假如不姓“京”,那沒什么不好,但是既然姓了“京”,那就有“背叛傳統(tǒng)”之嫌了!這種論調(diào),惹得臺灣知名旦角、“伶人三部曲”主角魏海敏禁不住說了一句:“京劇不一定要姓京!”

    責難者關注的是“京劇當然得姓京”,而臺灣創(chuàng)作者們關注的是“讓觀眾走進劇場并坐下來看戲的理由”,他們顯然在思維上更加開放,現(xiàn)在他們稱“伶人三部曲”這類戲劇為“新編京劇”,如果哪一天京劇界不讓這樣叫了,那這類戲也可以另取新名字?梢姡瑒(chuàng)作者們真正關心的是“作品”而非“劇種”。他們更加關注的是“戲劇化的要求”,而不是“戲曲化的要求”。在這些“新編京劇”里,“龍?zhí)住辈辉偈俏⒉蛔愕赖呐阋r,所有的“小角色”都閃閃發(fā)光,這讓京劇名家也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

    對于兩邊爭議,對戲劇藝術深有研究的廈門大學教授陳世雄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答案”:傳統(tǒng)派追求傳統(tǒng)京劇那種典雅的美,國光劇團則表現(xiàn)出創(chuàng)新的勇氣與活力,給人一種突破窠臼的解放感;傳統(tǒng)派有一種強烈的劇種意識和對“寶貴傳承”的忠誠、執(zhí)著,國光劇團則是把“劇種”看作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一種容許突破的、靈動的規(guī)范。孰是孰非?很難斷言。

    是啊,何必一定要作出“斷言”呢?所謂文藝批評,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式的是非之爭,而應該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促進人們從中深思的。這場爭論讓我們認識到:作為老祖宗文化遺產(chǎn)的京劇,和與時代共同發(fā)展的京劇可以并存不悖。戲曲藝術走向形態(tài)多元、走向“本體”與“變體”共存的時代,是一種必然,固守“本體”而排斥“變體”,已然不合時宜。真正的“老戲迷”日漸少去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給出“讓觀眾走進劇場并坐下來看戲的理由”,仍然有待我們思考,而臺灣國光劇團的嘗試,至少是具有啟發(fā)性意義的。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