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曹鵬程:未來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agustinmoreno.com2014-02-18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以建設性的心態(tài)抓住這個契機,讓人類社會駛上一條前所未有的持久和平軌道。這不僅可能,而且應該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100周年,一戰(zhàn)史的研究重新熱了起來!败泴嵙Α崩碚撝讣s瑟夫·奈、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查爾斯·埃默森等一干“高端”人物,都加入到討論之中。討論的焦點只有一個:那場改變世界的戰(zhàn)爭,今天會不會重演?

    在一些西方學者看來,100年前的一戰(zhàn)與今天有很多可比之處。比如,當時英國的擔憂像極了今天某些守成大國的“衰落心態(tài)”,而當年德國的志向則與今日新興大國的“崛起愿望”頗為相似。

    關于一戰(zhàn)能否避免,見仁見智。有人認為,對于戰(zhàn)爭,當時的歐洲缺乏足夠清醒和警惕。佐證是,大戰(zhàn)爆發(fā)時,德國總理貝特曼—赫爾維格如此表態(tài):“哦,我要是知道就好了!”更多的人則認為,在1914年,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英國前首相格雷伯爵就強調,“沒有人能夠事先阻止它的發(fā)生”;而丘吉爾曾這樣描述民意——“空氣中有股奇怪的味道。各國對物質繁榮還不滿足,熱衷于內部和外部爭吵……我們幾乎可以確定,世界想吃點苦頭。顯然各地的男人們都渴望冒險。”

    讓我們姑且把一戰(zhàn)成因的爭論放在一邊。2014年最令人不安的問題是,沖突“不可避免論”如今同樣頗有市場。承續(xù)著“國強必霸”的傳統(tǒng)思維,不少西方人認定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100年前,正是這種對“修昔底德陷阱”的極端憂懼,反過頭來增強了老牌強國對德國的防范、摩擦乃至圍堵,甚至令總是強調“歐洲均衡”的英國因為畏懼均衡打破而卷入戰(zhàn)場。這正像管理學上的墨菲定律所描述的:對一件事情越是害怕,越可能促使你的動作變形,最終招致最不愿見到的結果。

    幸運的是,今天的中國,遠比100年前的當事各方都更為清醒。“中國人民對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視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國人民怕的就是動蕩,求的就是穩(wěn)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十八大以來,中國領導人在各種外交場合宣示著“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的理念,這也是13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

    以史為鑒,從歷史教訓中汲取面向未來的營養(yǎng),是人類有別于其他生物的高明之處;仡櫄v史,對世界和平油然而生危機感和憂患意識,這當然有利于防范沖突、促進和平,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積極、樂觀、合作、共贏的價值信念基礎之上。假如我們從歷史相似論推導出的只是“不可避免論”,那么這樣的“以史為鑒”只能是對歷史的可怕誤讀。正因如此,查爾斯·埃默森在類比完今昔異同之后,不忘鄭重提醒:歷史的效用并不是一包來自于當今世界、包裝得整整齊齊的教程,從書架上拿下來之后就可以公式化地放之四海而皆準了。相反,它需要我們找出一種方式來思考變化和連續(xù)性、偶然性和機會,讓我們相信自己的時代是與眾不同的。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對于21世紀的人類,是到了拋棄零和博弈思維、沖破“修昔底德陷阱”的時候了。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看,今天世界所面對的中國,都是一個有著“和平DNA”的國家,不同于近代以來崛起的任何一個西方大國。這是一個契機,以建設性的心態(tài)抓住這個契機,讓人類社會駛上一條前所未有的持久和平軌道,不僅可能,而且應該。亨利·基辛格博士說得好:如果歷史只是機械地重復過去,以往的任何改變都不可能發(fā)生。未來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信心。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