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曹華飛:濃縮三十年歷史和沉思
//agustinmoreno.com2013-10-31來源: 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時隔30年后,北京人藝再次排演話劇《小井胡同》,也許是對“京味兒話劇”的再輝煌寄托希望,也許是為不斷加深經(jīng)典保留劇目的積累,也許是向逝世一周年的編劇李龍云先生表達追念。

    這部五幕現(xiàn)代話劇創(chuàng)作于1980年前后,劇作家李龍云當時還是南京大學(xué)中文系話劇創(chuàng)作專業(yè)在讀研究生;1983年北京人藝決定將《小井胡同》搬上舞臺,但長時間的準備和排練后,卻因為有關(guān)方面的干預(yù),只在內(nèi)部演出了三場便遭禁;1985年2月,經(jīng)過多方努力,該劇舉行公演,獲得了廣大觀眾的接受和認可,而社會各界特別是話劇界也對此劇進行了長時間的毀譽參半的激烈爭論。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統(tǒng)計,1981年至1986年,圍繞該劇公開發(fā)表的各類爭鳴文章有60余篇,論文集《小井風波》一部。巨大壓力一度導(dǎo)致《小井胡同》的劇本不得不多次修改,僅第五幕先后就有過4個版本。2012年8月6日,劇作家李龍云辭世;2013年秋,《小井胡同》再一次登上北京人藝的舞臺,面向更新的時代,接受更多的觀眾,吐納著30年來的藝術(shù)激情與社會沉思。

    《小井胡同》以劇作家自己的出生成長地——北京南城為藍本,展開了一條小胡同里五戶人家命運的圖景,選擇了民國末年、新中國成立后、“大躍進”時期、“文革”期間以及“文革”結(jié)束后五個歷史截面,敘事跨度從1949年初至1980年夏天的30年。社會更迭變遷,生活辛酸苦辣,新中國30年不平凡的道路,被《小井胡同》濃縮于一滴水的見微知著當中,有淺吟低唱,也有振臂高呼,有熟悉的瑣屑,也有切身的沉慟。小井胡同里的這群街坊鄰居,是國家的一個部分,小井胡同的歷史,是民族歷史的一個片段,而小井胡同里的“交響曲”,是國家民族未來理想的一種聲音。

    南京大學(xué)中文系資料室收藏有一本《小井胡同》手稿影印版,李龍云先生對每幕戲?qū)懽鲿r間和地點的記載都歷歷在目,“某日黃昏于北平房教室”“某日清晨于操場看臺”“某日深夜于中文系黨總支辦公室”……對寫作環(huán)境的翔實記錄,表達了李龍云對創(chuàng)作時遠離塵世孤獨狀態(tài)的深刻體會,甚至是主動追求;而與這種苦思冥索、孤寒拔起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相對應(yīng)的,是其作品始終深深扎根在時代、社會和百姓中,始終深深扎根在他觀察過、經(jīng)歷過、思考過的現(xiàn)實生活中,這兩種意義的交疊形成的巨大張力,使得李龍云的作品在承載宏大敘事上有著不可比擬的真實力量。一部《小井胡同》,毫不回避對歷史分量最沉重時期嚴肅而艱辛的直面,以長驅(qū)直入而飽含深情的筆墨提煉出“底層人的尊嚴”的生活哲學(xué),汲取出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民俗、民情、民心,論述了“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真理。

    歷史不會忘記它的承載者,觀眾需要這樣的當代作品,文藝界理應(yīng)有更多“市井細民的歌者”。不同時代對作品的不同態(tài)度,往往反映著這個時代的基調(diào)、思維方式和心態(tài),《小井胡同》的再排演,應(yīng)該成為一個積極的信號。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