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焦點人物-正文
長 余:年輕人該學習誰?
長 余
//agustinmoreno.com2015-01-21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用生命來著遼金史”的北大教授劉浦江走了,“布鞋院士”李小文走了,儒學研究泰斗龐樸走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幾位老先生溘然長逝,化作了夜空中閃亮的星辰。

  老先生們豐厚的學術素養(yǎng)、簡單純粹的人生態(tài)度,引人無限景仰。但景仰過后,也有不少人自責:捫心自問,先生們在世的時候,我們認真向他們學習過嗎?或者至少認真看過他們的書嗎?

  細細想來,不要說這些大家學者,即便是身邊的長輩,恐怕我們如今也缺乏足夠的耐心向他們虛心請教——放下手機、平板電腦,與我們的長輩們好好聊一聊人生經驗,好像越來越難。

  何以如此?有人用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提出的“后喻文化”概念來解釋,即在科技迅猛發(fā)展、信息無障礙流動的時代,由于年輕人學習新東西明顯比老一代快,知識的傳播將顛倒過來,變成年輕人向年長者傳遞。有人說,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革命的狂飆突進,現(xiàn)代社會正在進入“后喻文化”時代,不信請看——

  人類的學習方式已經在悄然改變,年輕人遇到難題首先不是詢問老師或父母,而是問搜索引擎;反倒是長輩們紛紛戴起老花鏡,湊到屏幕前,一字一句地記錄著年輕人的“口授機宜”。有人據(jù)此展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將成為美好的古典童話。

  果真如此嗎?恐怕也未必。不管對于年輕人還是年長者,互聯(lián)網(wǎng)只不過是一個工具,它帶給人們海量信息,但這些信息也往往碎片化、泥沙俱下,無法代替人們進行完整知識體系的梳理,更不能教給人們正直、善良、勤奮、勇敢等品行;蛟S,未來人們不會再向亞里士多德學習物理,但面臨人生的困惑時,恐怕還要回到蘇格拉底的思考上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后喻文化”時代,或許永遠只是構想。

  其實,不管未來科技如何進步,知識如何更新,人類社會的一些基本行為規(guī)范仍遵循著古老的法則,比如道德、倫理、經驗、品行等等。年輕人要向長者學習的道理,肯定永遠不會過時。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