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回家吃飯”,愿望還是奢望?
人們總呼吁“;丶铱纯础保扇缃襁B“;丶页燥垺倍汲闪松莩蕖R豁椪{(diào)查顯示,在“北上廣深”,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準(zhǔn)時回家吃飯,北京最少,只有38%。
不回家吃飯,有很多原因;而趕回家,只需要一個理由:陪伴。然而,這么多人難以回家吃飯,是現(xiàn)代都市生活使然么?這會不會悄然減弱人們對家的情感和認(rèn)同?本期“微議錄”,讓我們一起品味“回家吃飯”背后的文化情感。
參與互動,請關(guān)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號:rmrbpl)和本版。
——編者
家是精神的補(bǔ)給站
回家吃飯,是個讓人暖心的字眼。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說就是——“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fù)”。家里的飯不比酒店里的山珍海味,也未必講究擺盤造型,但即便只有一碗白粥就著小菜,也有不一樣的味道,給人不可替代的滿足感。因為酒店里的社交宴請,情感交流是第二位的。而家里的飯菜,則凝聚著無言的關(guān)心與慰藉。不用多說什么,做飯本身就能暖心。我相信,回家吃飯是治愈系的。所以,“你愛我,快回家吃飯;我愛你,我會喊你回家吃飯”。
——@趙靜
“常回家看看”是一種快樂,“;丶页燥垺备侨松鷺肥。回家吃飯不只是為了碰面,更在于溝通和交流。現(xiàn)代人面臨種種問題,比如工作壓力、人際交往的緊張需要舒緩,在外遭受的喜怒悲歡也需要分享……家無疑起到了一個精神補(bǔ)給站的作用,而回家吃飯則是一種具體的形式。某位影視明星曾說,“20年來我演得最好的角色是媽媽,如今我也是為人做飯的媽媽,回家了,吃飯了……”這樣說,不知是否讓你動了“常回家吃飯”的心?
——@毛開云
回不去也無須道德化
一天的工作下來,回家吃飯真心“傷不起”。對上班族而言,吃飯首先意味著補(bǔ)充能量,從效率上講,回家吃并非最優(yōu)選擇。白天在單位忙碌奔波,下班后再花時間做飯,一頓煙熏火燎汗流浹背,吃得倉促狼狽,寂靜無聲,何談圍爐而坐、其樂融融?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變化,回不回家吃飯也應(yīng)該“去道德化”。下班后,不如或與同事聚餐,發(fā)泄一天的緊張和疲憊;或與同學(xué)見面,聯(lián)絡(luò)彼此之間的感情;或直接家庭聚會,開開心心吃頓大餐。
——@瀟瀟
回家吃飯是一種渴望,但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奢望,我只能孤獨地在食堂吃飯。由于交通不便、工作安排、人情往來等因素,回家吃飯的念頭剛生出來,馬上心知不可能。當(dāng)然,這并非情感上有什么糾結(jié)。記得小時候,每當(dāng)夕陽西下的時候,母親在村頭吆喝回家吃飯的聲音,宛若天籟!我想,以后只要條件允許,就盡量擠時間回家,陪家人吃飯,讓高興或者不高興的事情,都伴隨著氤氳的飯菜香味和歡歌笑語,化為每天的暢快。
——@dunlao
心有守望家就在那里
在傳統(tǒng)文化中,回家吃飯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然而,對在外打工的我們來說,回家吃飯是很辛苦的。我與妻子早上8點上班,晚上接近7點還在加班,回家吃飯基本是奢望。而像我這樣進(jìn)城打工的家庭,全國不知有多少!我們不是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收入也不夠在外面胡吃海喝,只是沒有條件實現(xiàn)這個最樸素的愿望。這是很多在外務(wù)工人員的心聲。如果我們能在城里真正安下家,少一些后顧之憂,肯定會回家吃飯。當(dāng)然,只要能守在一起,家也就在那里。
——@龍日暉
畢業(yè)后在重慶工作,而老家在甘肅。一年最多回兩次家,主要是國慶、春節(jié)長假期間。每次回家都緊趕慢趕,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吃媽媽做的燴面片。上班期間,回家吃飯只能成為一種愿望。隨著人口不斷遷徙,“家”的形態(tài)也在發(fā)生變化。曾經(jīng)團(tuán)聚的家人,現(xiàn)在或許只能四方守望。但這并不要緊,忙碌后、吃飯前,記著和家人噓寒問暖就行了。一條短信、一條微信、一個電話,都可以將我們與家系在一起,感覺彼此的牽掛;丶页燥埐灰彩菫榱诉@個嗎?
——@3L
文匯報:懷想塞林格,我們錯過了什么 2010-02-09 |
文匯報:懷想塞林格,我們錯過了什么 2010-02-09 |
中國青年報:真情演繹魅力“根叔” 2010-06-26 |
李曉亮:賈君鵬 快回家吃飯吧 2010-08-07 |
紅網(wǎng):“賈君鵬”串紅與“寂寞”盛行 2009-08-01 |
東北網(wǎng):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家里總有年夜飯 2010-02-04 |
蔣麗娟:多抽時間看望,多用心陪伴 2013-05-13 |
經(jīng)濟(jì)日報:“回家吃飯”不止溫情 2014-07-14 |
張業(yè)修:捎點“精神年貨”回家 2015-02-16 |
人民日報:網(wǎng)絡(luò)“群居”,你準(zhǔn)備好了嗎? 2015-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