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文體-正文
《三八線》拍出了歷史自信
郭松民
//agustinmoreno.com2016-05-30來源: 環(huán)球時報
分享到:更多

  電視劇《三八線》的播出是一個進步。這包含兩個意思:第一,正面反映抗美援朝的電視劇能夠播出,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稍微夸張一點說,這不妨視為是一種文化自信、歷史自信的表現(xiàn);第二,和近年來的軍事、戰(zhàn)爭題材影視劇相比,這部戲在貼近、尊重歷史的本質(zhì)與邏輯方面有進步。

  大概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劇,就逐漸從銀幕和熒屏上淡出了,但一直沒有公開的解釋或說明。

  抗美援朝的意義是極其偉大的。概括起來有兩點:一是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在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歷史上,第一次證明了中國有能力單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衛(wèi)自己的安全,有學者將之稱為“立國之戰(zhàn)”,絕非溢美;二是由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使得蘇聯(lián)關于放棄根據(jù)雅爾塔協(xié)議在中國東北權益的承諾,由“承諾”變成了“落實”:旅順軍港,中長鐵路等,都很快被順利、無償?shù)亟贿給了中國。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掙脫了“雅爾塔體系”的國家,任何超級大國都不能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中國了,而無論是歐洲的傳統(tǒng)強國,還是日本,到現(xiàn)在都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

  從根本上說,抗美援朝勝利的光榮,是屬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是我們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的來源,我們有必要經(jīng)常重溫這場勝利,以從中汲取實現(xiàn)中國夢的信心和力量。

  這樣看來,《三八線》的播出,就具有巨大的文化意義和心理意義。

  就《三八線》對人物和歷史邏輯的表現(xiàn)來看,和近年來軍事題材的作品相比,也有不小的進步。比如在第一集里,主人公李長順的父親和弟弟,在鴨綠江進行和平勞動時,被越界轟炸的美軍飛機炸死,李長順因此深受刺激,堅決要求參軍。這就使李長順的人物性格具有堅實的邏輯基礎——為父親報仇,是他此后在朝鮮戰(zhàn)場出生入死的重要動機,而不是像有些影視作品中表現(xiàn)的那樣,僅僅是要證明自己是個“爺們”。此外,美軍對中國和平的城市和鄉(xiāng)村的轟炸,也使得今天的觀眾更加直觀的理解“保家衛(wèi)國”的含義。

  《三八線》第一、二集風格有些輕松,這是一種敘事手法。悲劇也需要輕松來襯托,謝晉指導的《高山下的花環(huán)》前40分鐘全是歡樂甚至喜劇式的后方戲,但沒人會認為《高》是一部喜劇。相信隨著劇情展開,《三八線》將展示出它史詩的一面。

  當然,從已經(jīng)播出的幾集看,《三八線》也還是有一些瑕疵的,比如演員的年齡偏大,看上去有不協(xié)調(diào)的感覺等。但瑕不掩瑜,這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優(yōu)秀作品。(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訪問學者)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