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聞是什么?它可以是一個飯碗,也可以是種生活,也可以是一種命運。
近日,有兩位新聞從業(yè)者成為新聞人物。一位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曾經(jīng)是記者的白俄羅斯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一位是人們熟悉的白巖松。昨天,新京報刊登了對白巖松的專訪《我為什么還沒從央視走?》,話題是上個月白巖松在他的新書《白說》發(fā)布會上演講的延續(xù)——還是沒有離開媒體人的生存現(xiàn)狀。記者問白巖松:認為媒體人離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白巖松從新聞人的角度出發(fā)回答了這個問題。在白巖松的感受中,上世紀九十年代他經(jīng)歷了一個“輝煌的時代”,因為那個時候“我們走到哪說我們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的,馬上看到周圍的眼神不一樣了。那時候的尊重讓我覺得就算不給我錢我都干,現(xiàn)在我覺得最缺的就是尊重了!
不給錢也干,是一個理想主義宣言。如果新聞人值得尊重,那是因為新聞的使命值得尊重。白巖松還在堅持“守土有責”,所守護的是新聞的生命:真實。追求公平正義,從追求真實開始。說到底,并不存在著一種獨立于人的視野之外的、純“客觀”的真實,真實既確定又多面,又與權(quán)力、利益、道德相互關(guān)涉——現(xiàn)實中,真實、真相往往是一些人的命運;對真實、真相的追求中融入了對人的尊重,對人的價值的肯定,這是新聞這個行當(當然不僅是新聞)值得干的主要原因。
白巖松對“守土有責”的理解是:“偶爾有機會,用新聞的力量讓世界變得更好,而更多的時候,得像守夜人那樣,努力讓世界不變得更壞!边@話聽起來有點悲觀,再讀又有點樂觀,里面應該有他自己的觀察和感受。不知道這個觀察是否包括芮成鋼。
一些新聞人變成大大小小的芮成鋼,挫傷、打擊了公眾對新聞人的信任、信心——如果事情僅僅如此就簡單了,只要新聞人提升自己的職業(yè)道德,問題不就解決了?事情還有另外一面:不是怕你沒有職業(yè)操守,而是怕你堅持職業(yè)操守,怕你探究、揭露真相;這樣,你即使不做芮成鋼,你也很難有所作為。
有些時候,你要承擔社會對真實、真相的需求,你會活得很艱難;你需要巨大的道德勇氣和使命感才能堅持。這個道德勇氣和使命感不是一個機構(gòu)、一個行業(yè)能夠給予你的;具有這種道德勇氣的,不僅僅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就夠了——命運對他要殘酷得多:他或她必須是一個殉道者,失去正常的生活,走向無數(shù)人,走進無數(shù)人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命運,把他們的命運變成自己的命運,把自己變成無數(shù)人。
錢江晚報:最好的告慰 2010-01-21 |
錢江晚報:最好的告慰 2010-01-21 |
任和平:干哪行都得有良心和知識 2010-11-04 |
八方聲音 2011-11-25 |
劉楚漢:一條高考勵志標語,讀出對公平的期待 2012-02-24 |
曹 林:很多時候“缺德”源于“失真” 2012-06-21 |
劉楚漢:“教育改變命運”如何能更深入人心? 2013-03-21 |
溫國鵬:碾死人不徹查企業(yè)冷笑不止 2013-04-03 |
于立生:喝了酒被碾死,沒喝酒的碾死人 2013-04-03 |
詹萬承:杜撰名人語錄并不是“中國病” 2013-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