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文化部公示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福建邵武申請的“張三豐太極拳”名列其中。此舉引發(fā)陳氏太極拳有關人士的質(zhì)疑。文化部回應,經(jīng)委員會專家復議后才會決定是否推薦。(8月17日《新京報》)
據(jù)不少研究資料顯示,張三豐并非福建邵武人,也非武術界人士,和太極拳毫無實際關聯(lián),無法斷定其是否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等。而河南焦作溫縣的太極拳,則被公認為太極拳的發(fā)源地。有學者認為,“張三豐太極拳入非遺”的申請,本身就是一個鬧劇,因為這缺乏最起碼論據(jù)“支撐”。而事實上,溫縣的太極拳入非遺都遭遇5次失敗,那么據(jù)說是子虛烏有的“張三豐太極拳入非遺”,其成功的概率是可想而知的。這樣的“怪事”背后,自有其發(fā)生的邏輯,而這個邏輯的初衷,顯然不是對文化的一種保護,而是對非遺所帶來的利益的一種垂涎。
但很顯然,有沒有依據(jù),并不是一些地方申遺的主要原因。為了申遺,一些地方可以無所不用其極,而“神仙申遺”,就是這般現(xiàn)實的注腳?梢哉f,很多地方的申遺,都不過是“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罷了。一些地方即便申遺成功了,保護也不是他們所看重的,開發(fā)才是他們想方設法去做的事情。因為在這些人看來,保護是需要投入的,而開發(fā)則是可以帶來收入的,作為理性經(jīng)濟人,其選擇是可想而知的。但很顯然,在“非遺”這樣的文化事件上,的確應少點市場經(jīng)濟學的運作。
也許,對非遺的申請而言,無論成功與否,無論進行到哪一步,都是對自身知名度的一種提升,成功了肯定是極好的,因為這意味著“錢財滾滾來”,失敗了也沒啥損失,相反,也能帶來一定的知名度,而如果引發(fā)爭議,其知名度未必就比申遺成功的知名度低。簡而言之,對各地的申遺熱而言,無論成功與否,都沒啥損失,那各地豈能不削尖了腦袋去申遺呢?
因此,筆者建議,今后有關權威部門在公示申請非遺項目的推薦名錄時,門檻應該提高,把關應該前置,要讓子虛烏有的“神仙申遺”連露面的機會都沒有,如此,各地在申遺前,才會更注重依據(jù),多一點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