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暑期檔是電影上映的黃金時段,但近十年來,每逢七八月,國內影迷卻面臨無片可選的“影荒”。當然,“荒”是單就進口大片而言。若你不挑食,且偏好國產片這口兒,那則絕對管飽管夠。
今年7月初至8月中,又逢“國產片保護月”。此前盛傳已一度定檔暑期的《猩球崛起2》、《馴龍高手2》等好萊塢大片,紛紛挪至8月中下旬。若將中國影視產業(yè)視為一個生物體,這一月有余的“保護月”,真有點兒像國產電影“生理期”。政策護翼,全面包裹,全方位呵護。
事實上,官方口徑從未承認過有“國產片保護月”一說。只是《變4》排片時,國家廣電總局局長張宏森批評過“有影院‘恨不得排片100%’”的非理性行為,號召院線支持國產電影。
平心而論,號召“理性排片,支持國產”也沒有錯。只有大家多支持,國產電影成長之路才更穩(wěn)健。但前提是,觀眾至少應該有選擇權,而不是用行政之手強制干預,端出一桌諸如《大宅男》之類,光從名字就能嗅出其誠意和智商含量的爛片。
這樣的“保護”,用心雖苦,卻多少有些無良——主要是對國產片的質量提升而言。溫室無菌,四季恒溫,卻也因未見風雨,而煉不出獨當一面、獨領風騷的強勁風骨。所以,任何行政呵護,都沒有國產片依靠自身實力,參與公平多元而又真實殘酷的市場競爭實戰(zhàn)來得實在。
如果說十年前《英雄》、《十面埋伏》的大片時代,還需要“保護月”來培育票房,那么它的歷史使命現在已經可以終結——在這個連《白日焰火》這種精英高冷品質的藝術片都能票房破億的時代,電影檔期的行政壁壘,早該含笑九泉了。
時下熱播美劇《暴君》最新一集的臺詞:“人們已經厭倦被人指導該如何生活。想要的僅僅是自由的發(fā)言權,可以看想看的書,只希望自己的未來可以由自己決定,希望有人聽聽這內心的想法!
在電影保護領域,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電影分級討論多年無果,我們歸結于主管部門的文化保姆心態(tài)。而“保護月”背后隱含邏輯,與此無異,也是覺得一對一單挑,國產片必死無疑。
拿這次貌似實力對比最懸殊兩片《變4》和《分手大師》比對。在央視“2014中國電影新力量推介盛典”上,導演鄧超、俞白眉幾乎是以上刑場“絕筆遺言”式悲壯心情,早早判了自己死刑。實際呢,截至18日,《大師》票房也已破6億元。與《變4》相比,以綜合成本計,《大師》不僅沒慘死,簡直近乎完勝。
視野更遠一些,不說歐美,只說亞洲日韓,我們的差距就很明顯。僅個人觀影體驗中近年佳作,韓國有《七號房的禮物》、《熔爐》、《許愿》、《恐怖直播》、《辯護人》等;日本有《橫道世之介》、《如父如子》、《編舟記》、《不求上進的玉子》等。很多片子,領先我們不下數十年。
但我們也非全無潛力,國產上乘作品如《鋼的琴》、《萬箭穿心》、《千錘百煉》等,都讓人眼前一亮?上,不少影片叫好不叫座,遭遇“影院一日游”。和單日破億元的《小時代》相比,確令人唏噓。
要說保護,最該保護的倒是這類誠意之作。其實,讓電影回歸電影本質,才是對國產片最好的保護。《辯護人》影評里最經典一句是:“人家有改變國家的電影,我們有改變電影的國家。”在“保護月”里聽到這句,真是讓人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