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來,圍繞朱自清《背影》中描繪的父親臨別前“穿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場景,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有人認為,朱父的舉動違反交通法規(guī),《背影》應從《語文》課本中刪除。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觀點,卻得到不少人支持。盡管學術“官司”有比無好,但這樣并不高端的爭論,折射出的精神文化領域的問題,卻令人感慨。
語文教學,貴在傳遞漢語文學中的精神內核,而文學之美,首要在誠。《中庸》曰:“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崩蠋熃虒W生寫文章,總會首先強調感情真摯!侗秤啊分辛髀冻龅臉銓嵉母笎,曾令一代代讀者為之動容。而認為學生會因文中情節(jié)的暗示而去穿越鐵道,這種操心可謂荒謬。可以說,批評《背影》違反交通法規(guī),這種思維方式,其實是工具理性與教條主義在作祟。
《語文》教材的編選,最易招惹是非。有無限的上綱上線,有影射的擔憂,背后無一不是功利思想作祟。這樣做無疑忽視了文學與美育本身。
工具理性的內核是功利主義:每行一事都要去計算效益、衡量功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一旦內化成思考本能,觀察前人的一切文章自然都會帶著濾鏡。一些人糾結于《背影》的“違反交通規(guī)則”,正是這種工具理性橫行,文化缺失、精神衰退的表征:他們不相信抑或根本想不到,在現(xiàn)實得失之外,有優(yōu)美與崇高的永恒存在;他們總希望通過一篇文章的教授,就能收到非常明顯的效果。豈不知,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多年來,我們的思想政治與品德教育不可謂不受重視,說教不可謂不多,規(guī)范不可謂不詳,可是我們卻沒有看到一代新人的情操有非常明顯的提高,而突破底線的事情卻時見報道,這都源于德育與美育的失敗。
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在于凝聚著整個民族知識群落中的共識,傳遞著共同的情感心理與價值取向!侗秤啊愤@樣的文章,不會因為是否被選入《語文》課本,而對其文化價值產(chǎn)生絲毫影響。因為我們相信,一代又一代人,都還會產(chǎn)生并永遠銘記父子之間那份無法訴諸言語的溫情。只要這份情感在,《背影》就永遠會是文學作品中的經(jīng)典。
經(jīng)典并非不容置疑,但質疑背后的功利性思維方式和價值維度令人擔憂。我們希望,這樣利用工具理性衡量一切的思維方式,以及產(chǎn)生這樣思維方式的土壤,不再擴大。龔自珍曾在詩中說:“新蒲新柳三年大,便與兒孫作屋梁。”要想培養(yǎng)一代新人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務必要去除功利之心,去除實用之心,去除求成必速之心。以至誠之感達人性,以美育之悟成德教,其庶幾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