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一檔介紹我國美食生態(tài)的大型節(jié)目,顯然一開始即獲成功,否則,也不會時隔兩年繼《舌尖1》后又乘勢錄制開播《舌尖2》。但未曾料想《舌尖2》播出幾集后,竟遭到網(wǎng)友激烈吐槽:某些段落和人物身份涉嫌造假,某些場景涉嫌擺拍,眾吃貨也評價口感不敢恭維乃至敗了胃口,如是云云,不一而足,令編導人員窮于招架,頗掃興致。
雖為吃貨,兩季《舌尖》播出以來,也曾零星地看過兩三集,故留下的印象甚為粗淺?傮w評價 “說得過去”,即不似追捧者形容得那般天花亂墜,也并非吐槽者貶損得幾乎一無是處。我之“中庸”,自以為與圓滑無涉,而感覺確有些意思尚要表達。
拋開紀錄片中的所謂硬傷(如抄襲、造假等等),節(jié)目中許多關鍵的旨趣其實都大可商量!渡嗉1》似更著力于形而下,美食就是美食,“能指”就是“所指”,各地著名大菜佳肴的色香味形連同烹制過程一一直接端出,世人開眼,老饕歡欣;其受歡迎或更因我國民離吃不飽肚子的歷史并未遠到哪兒,“以食為天”的情結依然堅固而恒久。
到了《舌尖2》,指向發(fā)生了變化,至少編導們在標榜“人文多過美食”。于是我們果然見識到寓美食于故事、于節(jié)令、于自然、于民族特性之中的嘗試,雖然這些嘗試有時不免淺陋、粗糙,但你還是難以否認個中新意和追求。我認識的數(shù)位中老年文化人,甚至還對這樣的旨趣加以追捧。不是嗎,如果僅僅從美食到美食,《舌尖》系列又與當下充滿電視的如“美女私房菜”、“天天飲食”、“滿漢全席”一類制作有何差異。
好吧,讓我們把“人文”暫且放在一邊,僅就美食談美食,難道同一旨趣的點贊者間就沒了沖突?一些營養(yǎng)專家立馬就對《舌尖2》中的“原生態(tài)”美食發(fā)出警示:土法采野生蜂蜜,難保不含有毒生物堿;古法木榨菜籽油,芥酸含量很難控制等等。此外,我也相信講究、挑剔一點的家庭主婦,對片中繪聲繪色講述的千般美食,會有自己的成見。
說到美食,我們觀察到,這其中也關涉人生觀。記得數(shù)年前,以洪昭光教授為首的一批養(yǎng)生保健專家大獲追捧,全國巡回宣講的養(yǎng)生保健秘訣四下里傳揚。洪教授“健康長壽”的價值取向不言自明。但他這一套在專欄作家、美食家沈宏非先生那兒卻不被待見。沈先生的大意,僅僅為了長壽,這個不宜多吃,那個不宜少用,處處有禁忌,時時不自在,那個長壽,不要也罷。
其實說到底,《舌尖》系列乃一文化傳播媒介。文化這玩意兒,本來就含量豐富,邊界模糊,見仁見智。好的文化傳播行為,技術因素除外,更強調寬容、真誠和推己及人。在這里,傳方、受方莫非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