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安徽宣城一高中畢業(yè)生憑借《上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書》自薦上南大文學院的消息引發(fā)關注。這名高考未達二本線的學生自比“少年錢鍾書”,寫了長達3000字的文言文,表明對莫礪鋒教授學識的景仰之情和跟隨先生求學問道的愿望。莫教授也回應,該生讀過不少書,是個讀書種子。但截至目前,尚未有高校與這名考生聯(lián)系。
這名考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敬意是令人動容的。從他的自薦書中可以看出,他讀過大量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并且對王國維、陳寅恪等學術大家的學術路徑有著相當程度的了解。考生對于前輩大師的仰慕和追仿并不是沒有根底的,甚至可以看出,這種仰慕和追仿是建立在深入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在這樣一個不斷趨新求快的時代里,有人能夠坐住冷板凳,沉下心來仔細研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不乏“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歷史傳統(tǒng)與民間呼喚。比如唐代就有“行卷”制度,即一些考生在考場之外把作品給考官鑒賞,以求印象加分。大詩人李白甚至根本不參加科舉考試,直接寫信給達官貴人求官作,他的《與韓荊州書》也被奉為古文經(jīng)典。近代錢鍾書、羅家倫等人基本沒有數(shù)學基礎,都被北大錄取。近些年高考也不乏古文作文、古詩作文的奇才,盡管結(jié)果未必都得償所愿,但激起的輿論能量至少為偏科學子給出了一絲“破格”的希望。
不過現(xiàn)實總是殘酷的。比如李白,那封《與韓荊州書》投遞出去,就沒有下文了。唐朝的行卷制度在宋代也被廢除,原因可想而知:太容易作假了,街頭就能買到代筆之作。當前高考涌現(xiàn)出來的一些古文奇才,被名校錄取的也屬鳳毛麟角。錢鍾書、羅家倫等打破規(guī)則的贏家,也不見得對當代有多少借鑒意義——民國之初新學與舊學交織,教育體系遠談不上完善,不少地方?jīng)]有數(shù)學教育,吹毛求疵只好讓位于網(wǎng)開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不拘一格”固然可以成就美談,但也可能傷害規(guī)則。通觀我國的人才選拔史,當規(guī)則付諸闕如,權勢人物的一次推薦、一句點評甚至一次會面都足以讓人登堂入室。相反,當規(guī)則完備,或許會出現(xiàn)“遺珠草野”的遺憾,但至少人才隊伍大體上是更可靠的。用歷史的眼光看,如何讓規(guī)則更完備、更通情達理,是文明演進的主旋律。
況且古人論文不僅講求學識和辭藻,更講求“文德”,也就是作者的人格修養(yǎng)在文章中的體現(xiàn)。國學帶來的恐怕不只是知識,還有一分不卑不亢、寵辱不驚的淡定和從容。倘若一次考試失利,就要急切地打破規(guī)則,要環(huán)境來適應自己,未免顯得急躁與輕浮了。
高考是高等教育的起點,相對于國學知識,高考更注重的是規(guī)則意識、公平精神,以及失敗后的不卑不亢、奮發(fā)有為,這些可能是很多奇才進入大學的學前課。
揚子晚報:高考作文,“愈另類愈美麗”? 2009-06-24 |
高考作文:從尊重常識開始 2010-06-09 |
新聞觀察:高考作文——從尊重常識開始 2010-06-09 |
高考作文——從尊重常識開始 2010-06-10 |
曹 林:又是一個“寧棄錢鐘書也要公平” 2010-08-26 |
孫曙巒:中學生為何熱衷“洋高考” 2012-06-15 |
佟 彤:體育納入高考評定之后 2012-11-05 |
李泓冰:以公平的名義向高考致敬 2013-06-07 |
彭 茜:韓國也為高考狂 2014-06-06 |
揚子晚報:高考作文,“愈另類愈美麗”? 2009-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