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深化高考改革,就是樹立“成功并不等同于考高分”的意識,而讓年輕人認識自我、激發(fā)才能,讓人才選拔和辦學觀念轉向“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又逢高考季。
每年,臨近高考的日子里,舉凡有應屆考生的家庭,都會不自覺地有某種“山雨欲來風滿樓”式的凝重和緊張:父母們費盡心思準備“營養(yǎng)餐”“考前菜單”;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睡眠,恨不能踮著腳尖走路、壓低嗓門說話;孩子表情舉止的任何一點細微變化,都會引來懸揣、擔心和小心翼翼的試探……
不僅如此,備戰(zhàn)高考時的種種“壯觀”場景也越來越多。從一些中學迎考動員會上“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就算撞得頭破血流,也要沖進一本線的大樓”之類口號,到一些學校出動巴士車隊大送考的盛況,還有焚紙插香、拜廟求佛等新聞……背后折射了一種焦慮的社會心態(tài)。
緊張,很大程度上因為許多人依然相信,它的后果是“不可承受之重”,能夠讓一個人的一生命運,就此一錘定音。縱然一直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也有眾多沒有耀眼學歷的成功榜樣,但毋庸諱言,抱著“考不上個好大學,還有啥出路”心理的,不在少數(shù)。
從1985年中共中央頒布《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至今,整整30年過去,中國的大學和大學招生人數(shù)翻了幾番,圍繞著高考和高校辦學進行的改革做了不少,其間的進步與艱難,令人五味雜陳。繼近20年前的大學擴招后,今天的高考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滋生腐敗的加分政策被大幅度削除,自主招生少了各種“聯(lián)考”并放在了高考后進行,上海等地將取消高校一、二本之分,高職高專招生辟新徑,異地高考已松動……雖然更多改革要在隨后的二三年間漸次展開,但“變”已是不爭之義。
而這一輪深化教育改革的要義,更在于改變延續(xù)了多年的高校辦學評價體系和人才評價體系。從“千軍萬馬闖獨木橋”,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評價體系之變,讓每一所大學、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為次一級、更次一級的“清華北大”,更不是讓全中國的孩子都因為一兩個“別人家孩子”而失了自信、快樂,失了向上的機會與勇氣。
已經發(fā)布5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擘畫的藍圖中,關鍵內容之一,正是調整教育結構、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這意味著,政府將不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高校,然后將財政經費按照排名由多到少逐次分配;地方可以不再為了集成指標、追求“辦學GDP”而把那些富有歷史底蘊和個性的小學院硬性兼并掉。深化高考改革,就是希望樹立“成功并不等同于考高分”意識,而讓年輕人認識自我、激發(fā)才能;就是要讓整個社會的人才選拔和辦學觀念,逐漸轉向“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對教育公平,應該有更開放的理解:不只是讓更多平民子弟有機會上名校,更要讓他們有更多道路走向成才、通向成功,讓他們通過各級各類教育“做最好的自己”。只有當我們的大學和學生都有了這樣的共識和定力,學習不再是分分計較的苦刑,高考會不止成就一兩個“狀元”而有更多贏家,深化教育改革才算成功,創(chuàng)新型國家才有望創(chuàng)建。這樣,我們定會共贏。
加沙戰(zhàn)火 哈馬斯將是最后贏家 2009-01-06 |
一周看點:智利礦難救援,生命至上 2010-10-15 |
中工時評:“搶金大媽”是勝者還是炮灰? 2013-05-09 |
中工時評:警惕“超級中學”對教育生態(tài)的破壞 2013-07-12 |
戎國強:李案終審,誰輸誰贏 2013-11-28 |
龍 文:法治中國不容黑惡橫行 2014-08-08 |
中工時評:突入高端市場,國產手機擁“芯”... 2015-02-09 |
深山私塾是教育“桃花源”? 2015-05-19 |
一周看點:三峽明珠塔的倒掉 2009-01-12 |
廣州日報:最俗套的故事最能打動人 2009-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