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講好一門課比寫好一篇論文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四川大學教師周鼎的“自白書”在網(wǎng)上火了。周鼎表示他將退出公選課教學,“不再自取其辱”。
周鼎是一個好老師,2014年,他曾獲川大第六屆本科教學優(yōu)秀獎“二等獎”。他深受全校學生歡迎,選課人數(shù)差不多能把系統(tǒng)給搞崩潰掉。他還榮獲“四川大學2014年唐立新教學名師獎”——該獎旨在“鼓勵長期承擔本科教學工作、學生評價優(yōu)秀的教師”。可是,就是這樣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晉升職稱時卻落敗,原因在于沒有達到科研、論文的硬指標——迄今只寫了一本半書、發(fā)表了四五篇論文。其獲得的教學榮譽反而有一種羞辱的意味——你看,上課上得好怎么樣?
這樣的故事在高校已經(jīng)是家常便飯了。教學再好,在大學里都是“虛的”,學?梢越o你各種教學榮譽“虛名”,但在職稱評審、考核中,科研、論文才是硬的,教學只是“工作量”要求,你花三周準備3學時的課,和走上講壇給學生照本宣科,以及他人請人替自己給學生上3學時課,在學校的評價體系中,都只是3學時的課。而職稱才決定你在大學里的生存和發(fā)展。
我不想再談如此考核、評價教師,會對高校的發(fā)展帶來多么嚴重的負面影響,或者呼吁高校應該調(diào)整評價體系,對教師實行分類評價等,而是想分析,為何這一問題早在10多年前,就已引起社會輿論關注,要求高校重視人才培養(yǎng)、教育教學,可至今卻沒有看到高校有調(diào)整的跡象。
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高校完全實行計劃辦學,而非開放辦學,社會公眾的質(zhì)疑,甚至受教育者的抱怨,都無法影響高校的辦學戰(zhàn)略——高校辦學只對行政計劃的主導者負責,而不是對教育和受教育者負責。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提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可是,建設現(xiàn)代大學制度,卻是在行政主導和計劃體制框架之下進行。顯著的特點是,學校如何進行辦學,由行政部門(教育部門和學校行政)決策,進而對教師如何進行考核、評價,也是由行政部門制定指標。而且,行政部門設置了制度,限制受教育者對學校選擇的權利,在報考大學時,無法充分選擇大學,進入大學之后,如果對大學辦學不滿意,也不能選擇放棄申請轉學,除非退學再去參加高考。
這帶來的一個結果是,行政部門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老師有意見,不是問題,只要上級主管部門認為學校辦學政績顯著即可——而今天在所有行政領導眼里,學校最重要的政績就是論文、成果;學生有意見,更沒有問題,學生再怎么不滿,也得承受,否則怎么拿到學位?就這樣,越來越多的大學教師,放棄教育和學術追求,就按行政下達的指標,去搞課題、經(jīng)費,而學生也只有忍受越來越低的大學教育質(zhì)量——清華還有少數(shù)學生站出來為老師請命,大多數(shù)高校的學生,只是發(fā)出一聲嘆息。
真正的現(xiàn)代大學制度,是開放辦學制度。首先,學校的重大辦學戰(zhàn)略,不能僅由政府部門和學校行政決策,而應該廣泛聽取與學校辦學相關的群體的意見,公辦大學尤其如此,其辦學經(jīng)費主要來源于納稅人的錢,以及受教育者的學費。發(fā)達國家的現(xiàn)代大學,首先實行理事會治理,學校應該辦成怎樣的學校,是把經(jīng)費投向科研,還是重點投向教學,都由大學理事會決策,這樣的辦學戰(zhàn)略決策,就讓大學的辦學,符合社會對大學的期待,而不是隨意由行政領導決定把大學辦成怎樣。我國沒有這樣的決策機制,縱使輿論有再多質(zhì)疑,但卻反饋不到辦學中。另外,由于缺乏合理的辦學決策機制,大學的自主權和輿論的監(jiān)督,也時;煜。
其次,學校和受教育者,應該雙向選擇,不能對受教育者的入學、培養(yǎng)、學位授予,實行計劃管理,以此限制受教育者對學校的選擇。我國大學之所以可以不重視人才培養(yǎng),是因為,不管教學搞得如何,學生為獲得一張國家文憑,也得忍受,既然教學維持較低水平也相安無事,那么何苦花精力搞教學,還不如搞科研既有名又有利?可以說,如果不給受教育者選擇權,我國大學就不可能真正重視受教育者的權利,進而也就不會真花精力投入搞好教學。給公眾學校辦學戰(zhàn)略決策的參與權,給受教育者選擇權,我國的大學,才能從計劃辦學走向開放辦學,從重視行政政績、圍繞行政指標而辦學轉為真正重視教育而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