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薪酬管理研究分會課題組,前不久發(fā)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占到總人數(shù)的85.9%.多數(shù)高校青年教師都是月光族,有23.7%的人收不抵支,11.8%的高校青年教師工作前幾年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中國青年報》7月10日07版)
在高校,貧富差距明顯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有年薪百萬、手握上億科研經(jīng)費的教授;也有只靠微薄的5、6萬年薪艱難度日的“青椒”(青年教授)。針對這一問題,有人提出分配制度改革、有人指向大學管理體系、有人認為是科研經(jīng)費管理問題。
是什么造成這種“貧富差距”?筆者認為,當下我國少數(shù)科研精英與多數(shù)普通科研人員的權力極不對稱。一方面,學術大牛們身兼多項課題、項目負責人或參與者,在薪資、治學、科研領域享受層層關照,“雇傭”大量“青椒”和研究生為他們“打工”,成果越來越多、名氣越來越大,資源越來越多,權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青年教授們往往成為“門徒”,為生計、發(fā)展所累只得“傍項目”“傍大腕”,能夠自主決定的原創(chuàng)研究乏善可陳,學術潛能無法發(fā)揮。
在當下,我國的科研投入和科研人員工資不可能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這種權力的不對稱,不僅直接導致科技資源分配、科研人員收入的“貧富差距”,更造成自由平等的學術環(huán)境難以建立,影響我國科研事業(yè)進步。因為擁有“話語權”的學術精英們,往往占據(jù)了編制項目指南、立項、評審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甚至最終科研任務是否成功,也由“權力”說了算。
不可否認,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將優(yōu)勢資源集中于少數(shù)人,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大課題、大項目,是推動我國科技事業(yè)進步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由于權力不對稱,造成資源過度集中后利用率低下、百花齊放的學術環(huán)境難以建立、原創(chuàng)性強的高水平研究能力欠缺等問題,也值得反思。畢竟,學術大牛們即便有三頭六臂,也無法同時在多個重大項目中,同時承擔重要研究角色。
其實,叫“貧富差距”也好,叫“馬太效應”也罷,真正的問題絕非學術大牛們能夠占有資源,而是他們的權力并沒有得到有效地約束;而對“青椒”們來說,更缺乏一個更加完善、合理、元化的科研工作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