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現(xiàn)在的學生壓力太大,某些重點中學就像監(jiān)牢,進行全封閉式管理,每天中午只給學生半小時午餐時間。學生沒有自己的時間,當然更沒有時間思考人生和未來的方向!北贝笤iL許智宏在一次講座中敦告家長。(5月19日《廣州日報》)
談“想未來”的問題,還不如想著怎樣讓孩子先占了重點大學的位子來得切實。這就是目前活生生的教育現(xiàn)實。與其說是許智宏對家長們的寄望,莫如說是整個教育的期待。
我外甥就在這樣一所全封閉的超級中學讀高三,每天的時間安排精確到分鐘。他所能想見的未來,就是“北大,我來了!”——這句口號是他們年級的集體勵志語,有打雞血與洗腦的作用。家長們也為這句口號受到極大鼓舞,并時常遐想眾多金字塔尖的學子們齊聚一堂的盛大場景。但他們心中的“北大”,并非那個兼容并包、以天下為己任的北大,而是一個符號:最好的大學、最好的同學、最好的就業(yè)、最好的收入,未來進入社會后在社會結(jié)構(gòu)中盡可能的頂端。這樣“人生和未來方向”,除了可見的個人現(xiàn)實利益,我不知道會為整個社會帶來什么。
教育學和心理學上有一個觀點:動機比天賦更重要。意思是說,那些有價值觀和動機的人,能更好地學習和練習。也就是說,好的目的更容易達到好的結(jié)果。而那些所有的學習目的,只是為了 “北大,我來了”的教育,其結(jié)果,除了真的可能考到好分數(shù)之外,所收獲的有關(guān)“人”的教育又能為何?
全封閉的時間無縫式教育,本質(zhì)上是一種強迫的教育。強迫學生進入一種現(xiàn)實的“成功學”的程序之中。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這種教育,嚴重地削弱了學生的 “反思能力”和 “反復(fù)思考的習慣”。當孩子們高呼“北大,我來了!”的時候,誰能再接著問一句:到北大學習,是為了什么?
雅斯貝爾斯認為,學生僅僅獲得知識是不夠的,他們還應(yīng)成為“全人”:傾聽別人的觀點、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誠實、守紀律、言行一致等。這跟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理念十分接近:“第一,最重要的是道德。第二,獨立思考的能力。第三,表達的能力。第四,聆聽的能力。第五,了解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中學階段無縫管理的教育,固然可以培養(yǎng)出高分學生,但肯定培養(yǎng)不出一個有豐富內(nèi)心、能自我涵養(yǎng)心靈的學生。
只有在高強度學習下的痛苦、沒有享受讀書中的快樂,更遑論在外樹立起有關(guān)未來的設(shè)想、有關(guān)作為全面的人的價值。著名詩人王小妮其書《上課記》中直言“教的痛心,學的反胃”。那種僅僅灌輸知識、為了現(xiàn)實的目的而進行的高中教育,反應(yīng)到大學階段,孩子們的價值觀中夾雜了許多功利、盲從、迷惘的成分在內(nèi)。這不僅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遺毒,也是整個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