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國際-正文
“說不”20年,“啟蒙者”們屢遭打臉
宋強
//agustinmoreno.com2016-09-02來源: 環(huán)球時報
分享到:更多

  整整20年前,5位并不十分知名的作者合寫了《中國可以說不》一書,我是其中之一。那時還是風行《北京人在紐約》《大撒把》的年頭,沒人料到這次出書竟然成為一個“國際事件”,影響之大搞得作者自己都有點hold不住。

  我們都非專家,也缺乏寫作政論的經驗。這么一本粗糙的書能在當時引發(fā)輿論熱潮甚至被認為在思潮史上劃分了一個時代,本身就說明了問題。不管你高不高興,“說不”都已成為時間軸上的一個標符。而從20年前弱者姿態(tài)的“說不”到今天有關是否還需“說不”的玩味,也印證了20年來的天翻地覆。

  20年前的《中國可以說不》是偶然性和必然性交叉的“奇跡”樣本,是草莽沖撞夾縫穿越的結果;仡櫘敃r的出版行業(yè),民間運作空間遠非今天這樣自由,業(yè)內有著明確約束:出版物勿對外交事務說三道四?邕^20年的時空錯落,現(xiàn)在已是別樣氛圍。比照眼下媒體評點外交事務,很多當年的“驚人之語”不再驚人,諸如自抑、自貶甚至自廢的言論比比皆是。因此現(xiàn)在的年輕人恐怕很難想象,當年這本書僥幸過關,“劈裂”能量有多大。1996年,美國大使館和我們接觸,希望了解作者觀點是否反映真實的民意。美國外交官當時獲悉這樣的反饋意見:制裁中國會讓一般人民不高興,而非彼岸有些失意的中國人向美國人拍胸脯保證的那樣“再加一捆稻草就會壓垮駱駝”。這個插曲說明,“說不”也是人民外交,在抗爭中發(fā)揮了正面作用,至少是在特定情勢下給了彼岸一個真實的信息傳達。就這樣,5個年輕人雖然“位卑”但卻無意中觸碰了某個輪軸,隨即引發(fā)震動。說我們“借力”也好僥幸也罷,“說不”的現(xiàn)象級事件終究與中國發(fā)展的大勢形成了呼應。

  這本書出版后我們遭到一些指責,那些指責后來多被證明是何等的草率。其中,有關我們“炒作”營銷的批評,我們斷然不能同意。那些批評者可謂內心復雜,他們一方面試圖告訴你這個“現(xiàn)象級作品”不是真實的國族情感,急著翻頁,一方面卻又懊惱于不得不去應付。當時那些怪誕的解讀除了宣泄不滿之外實在無足輕重。當年我們就說,每個人都置身于一種國際關系之中,這個觀點現(xiàn)在看來越來越對,一切脫離這個基本面的“高級”論證都是在給自己挖坑。

  首先對自己“說不”,當年就有特定用意,彼時對社會上某些人不良精神狀況的描摹后來證明沒有夸大!罢f不”以后的年代是一個“讓子彈飛”的時空。它導致了一個重要后果,那就是思想狀況的“反啟”。隨著對所謂“民族主義”的反撲,對立雙方直率的交鋒和攤牌便開始了。推動思想“反啟”的一干人等給中國人設定了一個通向彼岸的走廊,他們對“普世”予以了浪漫描繪,聲稱摒棄“說不”這些人的小農思想而去擁抱世界,是凈化中國人精神的必由之路。有意思的是,當年海外一本批判“說不”一書的文集譏諷我們是“利用愛國的道德優(yōu)勢”,隨后“道德優(yōu)勢”立即在批判者的話語體系消失了,而“愛國賊”則成為那段時間最“令人矚目”的發(fā)明。更為荒唐的是,一些當時對愛國者表示出堅決不調和的媒體,竟然給了石原慎太郎和李登輝足夠的“客觀”解讀,他們用決絕的口吻裁決: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不應有“愛國賊”任何的雜音。一段時期內,貌似他們幾乎要勝利了。如果沒有國際局勢的變量,他們很可能提早就宣布勝利了。

  遺憾之處就在于他們成功的時間過于漫長,長到一些難以掩蓋的丑陋面相終于浮出水面。國人終于認清:“愛國賊”這種錯亂的修辭才是對當代文化真正的蒙羞。隨著年輕一代介入爭論,生吞活剝西來價值觀的“啟蒙者”們不斷被打臉,他們的路徑疏離了普通大眾的基本情感。20年前尚且如此,那么今天當西方逼著中國人更加團結的時候,那些“啟蒙”者們的慣性就更加不合時宜。

  用網絡段子說,20年間,我們“就是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吨袊梢哉f不》出版后的整整20年間,輿論拉鋸一直沒停息過。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已讓這種爭論的結果不言自明。(作者是北京資深媒體人,1996年出版的《中國可以說不》作者之一)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