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對于東北亞應有的安全秩序而言,安倍與其聲嘶力竭,不如踏踏實實擴大互信,管控危機。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和視察陸上自衛(wèi)隊時稱,日本無法容忍中國試圖通過武力改變現(xiàn)狀,如中國選擇這條道路,就無法和平崛起。日本應在亞太經濟、安全領域發(fā)揮領導作用,抗衡中國。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28日對此作出回應:“日方應認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停止一切挑釁言行。”
安倍的“抗衡中國說”,提法雖新,但立意陳舊,只是將日本前外相麻生太郎的“自由與繁榮之弧”翻炒了一下!白杂膳c繁榮之弧”是指從東南亞經由中亞到中歐及東歐,連成一條弧線包圍著歐亞大陸,支持與日本有“相同價值觀”的國家。這一外交方針,針對中國的意圖明顯。然而,自2006年提出至今,這種冷戰(zhàn)式外交仍在兜售中而未見實效。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首先折射出的是安倍的“同盟困境”。東北亞重要國家中,日本與中國、韓國的雙邊關系處于歷史低點。在東南亞,盡管安倍頻頻出訪,試圖通過參與南海事務遏制中國,但效果不彰。而中國新近提出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戰(zhàn)略,以及“2+7”合作路徑,為中國與東南亞地區(qū)經濟關系的深化和安全事務的理性解決提供了新的前景。這無疑使安倍破除“同盟困境”的目標變得更加遙遠。
“抗衡中國說”還反映出安倍的進退失度,凸現(xiàn)的是中日兩國關系的不可共生性。其邏輯點是:中國崛起是非和平性的,中國正在走通過武力改變現(xiàn)狀的道路。這既是對中國和平發(fā)展路徑的刻意抹黑,也是對中日關系基礎的公然破壞。對于安倍的立場變化,需要保持高度警惕。這有可能意味著中日海權博弈的進一步升級。
不過,可以肯定,安倍關于日本充當亞太經濟和安全事務領導者的訴求,只能落空。一方面,日本對應有的歷史反思的消極態(tài)度,限制了其成長為“正常國家”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日本盡管在“安倍經濟學”刺激下出現(xiàn)了短暫的市場繁榮,但是距離“日本病”的治愈仍然遙遠,中國與日本經濟分量的落差仍在擴大。安倍所尋求的“領導者”地位,無法與現(xiàn)實對接。
從“慰安婦是戰(zhàn)時必需”到“抗衡中國”,日本政客的妄言已經使日本付出了從政治形象到戰(zhàn)略互信方面的諸多代價。對于東北亞應有的安全秩序而言,與其聲嘶力竭,不如踏踏實實擴大互信,管控危機。對中日關系而言,這才是真正的負責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