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民生-正文
治理農村“垃圾山”,共同的責任要共同擔當
然 玉
//agustinmoreno.com2016-06-06來源: 光明網
分享到:更多

  “垃圾山”高七八十米,寬約二三百米,從空中俯瞰,猶如一條灰色的巨舌,正肆無忌憚地伸進河谷。在它周圍,只有彌漫的臭氣、飛舞的垃圾袋。這是陜西乾縣漠谷橋北的“壯觀一幕”。在當地人記憶中,這里已從最初的垃圾堆變成了如今名副其實的垃圾山。而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正經受著垃圾問題的重重壓迫:白色污染,環(huán)境破壞,飲水安全,居民的身體健康。鄉(xiāng)村垃圾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6月5日《華商報》)

  從“垃圾圍城”到“垃圾圍村”,伴隨著場景的切換,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種更無解的困局。環(huán)衛(wèi)基礎設施奇缺,村民生活習慣隨意,凡此種種共同造成了鄉(xiāng)村地區(qū)時常見到的“垃圾山”。而相較于城市所面臨的垃圾危機,農村地區(qū)的類似狀況顯然遠未得到足夠重視。在大多數時候,農村居民以及公共管理者,僅僅只是以一種放任自流的心態(tài)看待這一切!袄健彼斐傻母泄贈_擊,并沒有轉化為現(xiàn)實有效的治理行動。

  值得去追問的是,農村“垃圾山”到底從何而來?眾所周知,其源頭之一,乃是商品社會不斷豐富的“消費品”。日常衣食住行所產生的生活垃圾,日積月累之后成了難以消化的負擔。然而,除此以外,我們顯然還應該注意到另一事實,那就是城鎮(zhèn)垃圾向鄉(xiāng)村的轉移。此前,國家環(huán)保部部長陳吉寧就曾指出,我國的環(huán)境污染正在進行一場“上山下鄉(xiāng)”。一些城市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運至城郊鄉(xiāng)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說,農村地區(qū)“原生垃圾”的不斷積壓,暴露出現(xiàn)代衛(wèi)生意識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那么,“輸入型垃圾”的肆虐,則無疑指向了一種嫁禍于人的“環(huán)偽保”邏輯……無論是基于“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亦或是出于“能力與責任相匹配”的考慮,某些城鎮(zhèn)將垃圾壓力轉嫁給應對能力更弱的農村,都是極不道義、極不負責的。且從最終結果來說,“垃圾下鄉(xiāng)”幾乎必然會導致“反害城市”的狀況。

  之所以要關注鄉(xiāng)村的垃圾污染,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其是第一產業(yè)的主陣地,是諸多產業(yè)鏈的開端。垃圾圍村,極易產生對土壤、水源地的二次污染,繼而轉變?yōu)樵搭^性的“食物污染”。這一嚴重惡果,會隨著漫長的消費鏈不斷蔓延,城鄉(xiāng)居民都可能遭逢其害……明乎此,我們勢必應該更加明確,治理垃圾污染,從來都不分彼此。相互推諉,彼此施害,最終受害的將是所有人。

  提升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能力,化解垃圾堆積如山的困局,不僅是為了實現(xiàn)文明社會的體面生活,更是為了維護一種底線性的“安全生活”。不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終究都要承擔起屬于自己的環(huán)境責任。唯有進一步激活責任自覺,才可有效推動能力建設,而這才是走出垃圾危機的可行路徑。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