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時政-正文
“牛羊兔被吃”呼喚扶貧專業(yè)化精準化
楊朝清
//agustinmoreno.com2016-03-11來源: 光明網
分享到:更多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說,“基層扶貧辦給貧困戶送牛送羊送兔子,結果牛羊兔不是被吃了就是死了”。所以,精準扶貧很重要,項目精準,人頭精準,去幫扶的人要精準,部門之間要協(xié)調。(3月10日《中國青年報》)

  在一個人口眾多、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的發(fā)展中大國,對貧困人口進行“弱勢補償”,讓他們 “生活上多一些保障,心靈上多一些溫暖”,體現了國家的責任和擔當。然而,制度善意在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著走偏、變調的情形,從而讓有限的扶貧資源沒有“好鋼用在刀刃上”。

  伴隨著社會變遷,扶貧的價值觀念也在進行重塑和更新。和發(fā)放慰問金、生活用品相比,給貧困戶送牛送羊送兔子的初衷,在于實現“輸血扶貧”到“造血扶貧”的轉型升級。從表面上看,“牛羊兔被吃”是農民愚昧、短視、好逸惡勞的結果;從本質上看,“牛羊兔被吃”則是扶貧項目“不接地氣”的產物。

  農村扶貧主要是產業(yè)扶貧,需要因地制宜地發(fā)展當地的產業(yè);那種忽視村莊差異性的“一刀切”,不可避免會造成扶貧項目“看上去很美好”。 以“扶貧羊”為例,村莊周圍缺乏水草,羊吃什么?附近交通不便,羊、羊毛如何運輸出去?沒有羊圈的新房子,羊在哪兒養(yǎng)?扶貧項目如果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和強有力的實施操作系統(tǒng),難免會讓如意算盤落空。

  “牛羊兔被吃”不僅暴露出扶貧專業(yè)化的短板,也折射出社會治理觀念的滯后。扶貧不能陷入“單向管理”的誤區(qū),而是要融入多元合作共治的價值追求。不論是通過民間觸角打撈“沉沒的聲音”,還是轉變“對上不對下”的政績觀念,抑或加強部門協(xié)調,只有實現扶貧需求和扶貧資源的有效對接,扶貧才能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

  2015年7月,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20多名師生來到恩施市芭蕉侗族鄉(xiāng)調研“精準扶貧”。當地結合地形、土壤、氣候等實際,大力發(fā)展茶葉種植業(yè)和以民俗文化為依托的鄉(xiāng)村旅游業(yè),既改善了老百姓的生存生態(tài),也讓鄉(xiāng)村成為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地方。由此觀之,只有推動專業(yè)化、精準化扶貧,扶貧項目才能“落地生根”,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魯迅先生曾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多一些“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的共同體意識,推進專業(yè)化、精準化扶貧,需要在了解老百姓扶貧需求、優(yōu)化公共產品資源配置、轉變社會治理觀念上多下一些功夫。讓牛羊兔去到該去的地方,給那些不需要牛羊兔的地方真正需要的扶貧資源,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牛羊兔被吃”的扶貧尷尬。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