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民生-正文
“賣面自救”為何溫暖了一座城
堂吉偉德
//agustinmoreno.com2016-04-26來源: 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更多

  今年3月底,患乳腺癌的三門峽市民高亞慧需要化療。此時,她的小面館才剛開業(yè)不到一月,欠了一屁股賬。痛哭后,夫妻倆是長久的沉默。好在,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少愛!高亞慧拒絕捐款,眾多三門峽市民爭相去她的面館吃面。有的吃一碗面,留下100元、200元就走!耙煌朊鏈嘏蛔恰钡幕顒樱谶@座城市正燃燒起來……

  “排隊吃面”于公眾并不新鮮,2013年,鄭州“那碗感動全城的面”早已讓人聞到了愛心的味道,其他如“全城行動”的例子也不時見諸媒體。然而即便如此,三門峽“排隊吃面”的民間自發(fā)行為,依然讓人生發(fā)出無限感慨,內(nèi)心依然有著莫名的感動。推己及人,感動源于對偏見的矯正,也源于對恐懼的消解。同時,無論是基于對現(xiàn)實的評判,還是對未來的展望,每個人在細微的觸動之后,有了更為自信而樂觀的展望。

  見多了網(wǎng)絡式的眾籌和求救,自然對“余款不退”的現(xiàn)象也見怪不怪。小眾化的“善款安全門”事件,對于大眾化的愛心帶來了傷害。然而,底層之善依舊存在,并形成了交互式的傳導與感染。一方面,處于困境中的患癌者,并沒有“以苦相求同情”,將患癌的苦難作為向別人索取的資源,而是拒絕捐款靠自食其力,這樣的個人品質(zhì)足以獲得點贊。誠然,每個處于困境中的人,都有向外界求助的權(quán)利,不過這種權(quán)利也不應被濫用,否則就會形成透支性的傷害。

  因而,尋找一個臺階或者載體,讓這種求助不再變得赤裸裸,也沒有“道德脅迫”的影子,是個體應有的基本考量,唯有如此,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也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幫助。求助并不是示弱,甚至沒有底線和規(guī)則意識,慮及公眾的感受,同樣是處于困境中的人應當保有的基本操守。當然,僅有“賣面自救”的表達,若沒有“排隊吃面”的外界回應,那么“溫暖一座城”的佳話就不會成立,民間愛心也不會得到傳遞。有召喚,有呼應,才能形成良性互動。

  一碗面的愛心,既慮及了當事人的體面,又讓每個人可以自由地參與,沒有捆綁式的軟強制,一切都如此的和諧與自然,這樣的畫面想想都讓人有些陶醉。在把向別人求助視為天經(jīng)地義,而對其不加限制消費的大背景下,面館的主人依然固守著防線,而不輕易去動用自己的求助權(quán),這何嘗不是對社會道德的呵護,何嘗不是一種最本真品質(zhì)的彰顯?不讓別人的捐助成為難以擺脫的心理負擔,也不讓施以援手者有某種不適,甚至產(chǎn)生抵觸的心理,這其實是當下社會,從個體到公益組織,再到民間都必須面對和考慮的問題。索取與表達,都需要一個更高級的平臺,一個更舒適的臺階,一個更合理的載體,一種更和諧的方式。

  也正是基于此,才使得“排隊吃面”依然有值得稱道的可貴之處,依然有值得效仿和復制的價值內(nèi)涵。我們不反對個人求助,也鼓勵民間愛心的良性發(fā)展,但更希望這種表達與實現(xiàn),是建立在互動基礎上的可持續(xù)性,是可以互相感染和傳遞的形式升華,而不是基于權(quán)利與義務的強調(diào),一種純道德式的說教。若非如此,就必然會不斷透支社會道德的基礎,讓其變得越來越空洞與貧乏。讓愛心更有品質(zhì)地表達,其實是社會道德構(gòu)建中的新課題。很顯然,“排隊吃面”的溫情互動,給我們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