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只要社會正義還是一種普遍的理想追求,好心人就不會將善念丟棄
近年來,助人者反被訛的事件屢見報端,讓一些人感嘆“好人難做”,遇見類似的情況時往往不敢輕易靠近,而是采取自我保護的態(tài)度,選擇做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不惹是非的路人甲。
有一種溫暖叫做拒絕冷漠,有一種善意叫做相互援手。9月22日早上,深圳市民盧先生的母親在紅樹林公交站下車后突發(fā)心臟病,倒地之后昏厥不醒。此時,周邊市民并沒有袖手旁觀,而是齊心協(xié)力出手相助。瞬間,“雪中送炭”遞來救命藥的夫婦,懂得急救為老人進行心肺復蘇的女士,撥打急救電話并維持現(xiàn)場秩序的市民,自動發(fā)起一場動人心弦的愛心接力與生命營救。老人最后轉危為安,沒有冷漠的看客,沒人令人寒心的訛詐,有的只是善意流轉與心存感激。
可能有人會說,助人者之所以心無掛礙,是因為被助者的兒子就在現(xiàn)場,不存在什么糾纏不清的事由。事實上,助人者反被訛只是個別現(xiàn)象,決非社會主流,正是因其違背了社會的道德期待而顯得特別“扎眼”,負面效應被過度放大,“冷漠”也好像成了肆意蔓延的傳染病。即便如此,路遇危難仗義出手者仍然大有人在,助人者獲點贊與被助者表感激依舊是社會常態(tài)。
只要社會正義還是一種普遍的理想追求,好心人就不會將善念丟棄。是否助人固然是一個道德問題,而其產(chǎn)生的權利與責任則是一個法律問題!昂萌朔ā睘楹萌藫窝蛳苏叩囊恍┖箢欀畱n,使做好事更加有底氣,無疑是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的一劑“強心針”。
央視春晚小品《扶不扶》里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人倒了可以扶起來,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來了!”可見,治愈社會“冷漠癥”的關鍵還在人心。文明社會之中,人心良知本在,善意慈心如故。正是那一個個并非多么耀眼奪目的普通人的小善舉,充實著我們生活中的“小確幸”,讓我們自身、讓生活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