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月26日下午,河南濮陽傳出一則“一大學生為救落水兒童溺亡”的新聞,而兩名落水兒童的家長則表示,三人是一同掉下水的,不慎落水身亡的孟瑞鵬不是見義勇為的英雄。3月2日凌晨1點多,落水兒童母親接受采訪時承認,害怕?lián)熑?教小孩說了謊話(3月2日《河南商報》)。
因為自己孩子落水,牽連到別人的不幸身亡,擔心由此帶來的大數(shù)額經(jīng)濟賠償和不可預(yù)知的責任,這樣的想法可不可以理解?作為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這個顧慮是人之常情?墒,利益權(quán)衡永遠不能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線,為了救出別家的孩子,這個非親非故的年輕人連性命都奉獻了,還有什么樣的代價比這更沉重?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連救命之恩都能詆毀,還有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可言嗎?
這些年,一個個“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反復(fù)上演,“扶與不扶”的輿論爭議不斷重復(fù),好人被詆毀甚至被訛詐的新聞,讓公眾既憤懣又暗怕。這種挫傷人際信任、削弱互助共濟的負能量現(xiàn)象,說明在見義勇為領(lǐng)域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道德失靈,說明完全依靠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準則引領(lǐng),已經(jīng)無法完全克服當前部分人群的失德、失信。
道德準則只對有德之人管用,講良心、講道德的人,自然會遵從社會道德的主流去行事,比如對救命恩人發(fā)自肺腑的尊重和感謝。既然那些人能夠在并無特別原因下,作出忘恩負義的行為,分明就是視利益大過道德的人,跟沒有道德底線的人談道德,是“夏蟲可語冰”的犯傻。如果僅僅是不懂感恩的冷漠倒也罷了,對那些否認、污蔑乃至訛詐見義勇為者的失德行為,必須以法律的強制干預(yù),來保障善行義舉的基本權(quán)益,來筑牢社會的道德底線。
被救者可以不承擔對施救者的物質(zhì)補償義務(wù),但是,被救者對救助者名譽權(quán)益的污蔑和侵犯,絕對是對道德和法律底線的雙重挑戰(zhàn),要接受法律的嚴肅懲處。
在輿論高度關(guān)注下,落水兒童的家庭終于承認了孟瑞鵬救人的義舉,這是令人欣慰的結(jié)局,而其中一波三折的遺憾也不言而喻,或許這個曾經(jīng)說謊而終究坦誠的家庭應(yīng)該得到寬容。但是,其中的教訓必須汲取,今后再有見義勇為者被否認怎么辦?今后再有被救者忘恩負義怎么辦?
沒有輿論壓力的道德準則虛弱無力,沒有法律保障的道德準則自生自滅。見義勇為者的光榮,不僅是其本人的基本權(quán)益,更是全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對詆毀、玷污見義勇為者名譽的涼薄行為,當事人本人、親人和朋友,都有權(quán)利和義務(wù)來向詆毀人發(fā)起民事訴訟,要求忘恩負義者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fù)名譽等,讓法律的懲處在蒼白的心底烙下深深的道德印記。
西安晚報:為何很少人相信王石不行賄 2009-09-11 |
西安晚報:為何很少人相信王石不行賄 2009-09-11 |
中青報:道德突圍需要王石式的“不行賄” 2009-07-15 |
中青報:道德突圍需要王石式的“不行賄” 2009-07-15 |
法制日報:“沒有什么不可以”之流毒斷想 2009-07-17 |
法制日報:“沒有什么不可以”之流毒斷想 2009-07-17 |
崔 濱:誣陷對手怎能贏得消費者信任 2010-10-22 |
顧伯沖:莫把“底線”當“標桿” 2013-06-14 |
新華每日電訊:“薛蠻子”跌下道德神壇的警示 2013-08-29 |
編外談:村民搶橘,拔槍制止?(晨思) 2014-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