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2月7日,鄭州多名殘疾人致電媒體表示不解:殘聯(lián)冬季送溫暖,不送棉衣、被褥,卻給每人發(fā)了兩套少女裙褲。他們中的一些男士稱,四五十歲的男士,被送了少女裙褲,心里感覺特不舒服。省殘聯(lián)有關(guān)負責人回應稱,這些衣物系上海一家知名女裝廠家無償捐贈,因全系女裝,因此,無法根據(jù)需要發(fā)放(12月8日《大河報》)。
大冬天給殘疾人送裙褲,著實不無“三反”的尷尬:一是反季節(jié),冬天送夏衣;二是反性別,男士收到女裝;三是反年齡,中年人獲贈少女裙。盡管省殘聯(lián)相關(guān)負責人在第一時間的回應中道出了事件的緣由和自身的苦衷,但透過人們對“冬日送裙褲”這一奇葩“送溫暖”事件的質(zhì)疑與詬病,包括殘聯(lián)在內(nèi)的政府部門應當反思:我們對弱勢群體的扶危濟困送愛心活動,該以怎樣的思維理念和救助方式行事?表達愛心善舉又如何實現(xiàn)好事辦好、實事辦實的工作目標?
誠然,省殘聯(lián)的訴苦抱屈不無道理,同時我們也無意指責這批衣物的捐贈者。上海這家知名女裝廠就只能生產(chǎn)女裝,且冬季捐夏裝當不無對企業(yè)自身經(jīng)營規(guī)律的考量,更何況無償捐贈本身就是值得肯定與贊許的善舉。但問題是,我們的“送溫暖”活動到底是為了什么?是政府部門年復一年不得不為的慈善“慣例”,還是要真正用于對弱勢者的扶貧助殘、幫人所需?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是,愛心企業(yè)可以生產(chǎn)什么就捐獻什么,政府部門能不能獲贈什么就送出什么?
從表面看,給殘疾人“冬日送裙褲”的送溫暖活動,失誤在于有悖時令的“貨不對路”。但正如有網(wǎng)友所質(zhì)疑的:冬日送裙有點涼,送棉被就暖和嗎?其實,在舉國解決溫飽奔小康的當下社會,撇開個別地方發(fā)生的地震洪災等毀滅性災害不論,即便是身處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正常年度的穿衣吃飯也未必就成問題。扶弱濟困的至善境界應該是因人施救、急人所難、雪中送炭。不對路、不實用、不如意的贈與,只能導致畫蛇添足甚至事與愿違。
正如托爾斯泰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就殘疾人群體而言,由于其所遭遇的人生“不幸”各異,其殘疾的部位與程度也不盡相同,如何滿足殘疾人多樣性的困難訴求,當為社會“助殘”善舉必須直面和研討的重要課題。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廣泛動員社會,多方籌集善款善物,整合統(tǒng)籌慈善資源,以期實現(xiàn)因人施愛、物盡其用的效益優(yōu)化。即使是體現(xiàn)普惠性的送溫暖行動,也要力避亂點鴛鴦譜的救助尷尬。
剖析“冬日送裙褲”的出力不討好尷尬,我們更需從思維觀念的深層次反思“助殘”行為中的愛心錯位,那就是居高臨下的施舍心態(tài)。正是受政府部門“救世主”思維和“無償”“免費”等因素的影響,“有總比沒有強”“自己不能穿可以再送別人”等,就成了“送溫暖”單位聊以自慰的政績快感。豈知不被尊重的施舍,又何以換來暖在心里的感恩?由此觀之,反思“冬日送裙褲”,不能止于換物,更需換思路、換作風、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