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開放的輿論平臺就在那里,如果權威信息遲遲不去占領,謠言就會有生存的空間
現(xiàn)如今,幾乎每一起涉及公眾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件,都少不了造謠者的身影。事件發(fā)生之初,地方政府部門的回應中都會有一句“將追究造謠者的法律責任”;事件平息之后,通報有多少造謠者被依法拘留,也已成為一項常規(guī)工作。5月12日,杭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杭州”通報稱,在余杭抗議垃圾焚燒項目事件中,有7名犯罪嫌疑人因捏造謠言、傳播“警察電死人”等虛假信息而被拘留。
熱點公共事件中謠言的危害不容小覷。憑空捏造的虛假信息,添油加醋的不實傳聞,很容易煽動圍觀者的情緒,甚至讓事件走向失控。從以往的案例來看,很多規(guī)模性聚集、群體暴力事件之所以會造成嚴重后果,都與一些造謠者的煽風點火有關。溫州蒼南縣城管隊員遭圍毆源于有人散布“城管打人致死”的不實傳聞,余杭垃圾焚燒事件中也有不少毫無根據(jù)的“已有××人死亡”的虛假信息。
謠言的傳播速度,超出很多人想象;蛟S有些網(wǎng)友起初只是“隨手一轉”或隨便吐槽幾句,都有可能成為病毒式傳播鏈條的原點。有些極具煽動性的謠言,即使很快被始發(fā)者刪除,也會以快照截圖和復制重發(fā)的方式,繼續(xù)在網(wǎng)絡空間掀起滔天大浪。在余杭垃圾焚燒事件中,某位網(wǎng)友在被拘前辯稱已刪掉胡編亂造的微博,但公安部門稱其行為已造成惡劣影響,自然也就難逃被依法追責的命運。
此前,已有不少學者就網(wǎng)絡謠言的傳播機制、造謠者心態(tài)、謠言傳播路徑等問題進行研究,結論大同小異——無非是說網(wǎng)絡發(fā)言的門檻低、部分網(wǎng)友素質(zhì)低,有人通過造謠吸引眼球等。這些分析當然都說得通,但我認為更關鍵的一點是:開放的輿論平臺就在那里,如果權威信息遲遲不去占領,謠言就會有生存的空間。
尤其在一些涉及公眾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的重大、敏感突發(fā)事件中,人們必然會希望獲得更多的信息,進而弄清真相、打消顧慮和擔憂。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公民無法從官方渠道得到權威信息,難免會有一些人將自己的猜測和道聽途說的消息發(fā)布出來,這些非權威信息在滿足心理渴求的同時,也會干擾輿論風向。
對造謠者當然要譴責和追責,但是,一事當前,民眾有很多疑問需要權威部門解答,如果不去盡可能多地滿足民眾的知情訴求,只靠“警告”造謠者,未必能舒緩對抗情緒。讓民眾情緒回歸理性,遠比“警告”造謠要花更多的工夫。
我們不妨看兩個例子:在上個月的蘭州自來水異味事件中,地方政府連污染源在哪里都沒查清,便揚言要對造謠者進行查處,結果惹來一片罵聲;而在幾天前的靖江自來水異味事件中,面對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的“農(nóng)藥船翻倒污染水體”謠言,當?shù)卣淖龇ㄊ茄杆俸藢嵅⑼ㄟ^微博、電視予以澄清。直到現(xiàn)在也沒聽說靖江追查造謠者,但輿論普遍認為靖江的表現(xiàn)遠超蘭州。
可以看出,有效的輿論引導更能消解公眾的對立情緒,進而讓公眾回歸冷靜和理性,才能讓他們同政府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不能苛求在涉及公眾重大利益關切的問題上沒有謠言出現(xiàn),但比起遭遇突發(fā)事件之后才手忙腳亂地譴責造謠、威脅“追究造謠者的法律責任”,平時在建立官民互信、完善信息公開機制、提升社會理性水平等方面多下功夫,顯然能收到更好的成效,也能更好地減少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