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闖:掃黃報道須防止“次生傷害”
//agustinmoreno.com2014-02-18來源: 新華網(wǎng)分享到: | 更多 |
猖獗的東莞色情業(yè)被曝光后,各大媒體迅速跟進,掃黃報道如潮涌而至。然而,在鋪天蓋地的報道中,某些香艷的畫面和富有挑逗性的語言是否會讓報道走偏呢?
前段時間,一位家長帶著十歲的兒子在餐館吃飯,正好餐館電視在播放曝光色情服務的新聞,里面一些未經(jīng)處理的色情交易畫面讓小男孩看得目不轉(zhuǎn)睛,家長感到極為尷尬和氣憤。
而這并不是孤例。一段時間以來,掃黃報道中,一些暗訪視頻中賣淫女畫面不打馬賽克,對賣淫現(xiàn)場交易展示過于露骨;一些抓嫖現(xiàn)場照片過于裸露猥瑣,堪稱艷照;一些文字報道中,“黃段子”迭出,對色情服務項目一一羅列,淫穢不堪。此類報道甚至被一些網(wǎng)站置于顯著位置,招徠眼球。
部分媒體為追求收視率、點擊量、閱讀量以及所謂影響力,將當事者的隱私拋在一邊,不顧及新聞傳播的公共性,違背新聞倫理,迎合部分受眾畸形的獵奇和娛樂心態(tài)。某些赤裸裸的“涉黃報道”,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在刺激受眾的荷爾蒙,指導如何做色情交易,不僅起不到打擊賣淫嫖娼行為的目的,甚至還起到了傳播色情業(yè)的功效。
因此,掃黃報道在揭露社會丑陋一面的時候,要把握好分寸,杜絕“毀三觀”的語言和畫面,充分考慮未成年人的接受程度,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注意社會影響,避免誤導受眾、造成“次生傷害”。唯有如此,媒體才能擔起社會責任,弘揚文明,抵制低俗,提升自身形象。新聞報道才能在鞭撻假惡丑的同時,傳遞真善美,釋放正能量。
編輯: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