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天(9月21日)有媒體就前幾天引起輿論大嘩的《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發(fā)表了評論。該評論認為,對李嘉誠跑路無需“道德綁架”,“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動,市場的規(guī)則就是遵守法治,只要在法治框架內,資本享有來去自由的權利”。因為“今天的大陸,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場透明,當然有足夠的底氣接受任何資本的歸去來兮”。所以,“時間將證明,大陸錯過的可能只是一兩個商人、一兩家企業(yè),而他們失去的,則將是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整個時代”。有鑒于此,對李嘉誠跑路,“與其挽留不如目送”。
在李嘉誠之前,“跑路”之所以成為一個流行詞,正是因為此現(xiàn)象已經常見于經濟增長較快的東南沿海地區(qū)。令這些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的老板們跑路的發(fā)令槍響也正來自于市場。而李嘉誠,不過是這些老板中資歷最深、財富最多、身份最特殊的人而已。跑路的小老板們,在熬過了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階段后,跑離于讓他們發(fā)財的環(huán)境;跑路的大老板李嘉誠,當初在法治與市場不健全的條件下大舉投資中國大陸,而今忙不迭地拋售資產,避險而去……這一切,都難以用道德的理由去解釋,因此也難以道德的標準去評判之。
實際上,對李嘉誠跑路事件,最易讓人失態(tài)的心理就是施主心態(tài)。此所謂施主心態(tài),就是“讓你富你才富”的乜斜一切的心態(tài)。正是這種土豪暴發(fā)戶的心態(tài),在經濟形勢之外,為李嘉誠湊齊了跑路的充分條件。而“讓你富你才富”的施主心態(tài),和“你傻你才跑路”的意淫,其實都是基于同一種邏輯和同一種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之所以有害,是因為這種心態(tài)既沒有歷史的根據,也沒有現(xiàn)實的緣由。
中國改革開放已近四十年的時間。伴隨幾十年風頭最健的快速發(fā)展而來的,是巨大的增長績效和距離改革開放起點漸遠的現(xiàn)實。這個巨大績效和距起點漸遠的現(xiàn)實,在不少人的思維中,構成了經濟常識、社會常識和發(fā)展常識被忽視乃至被無視的根據。常識被忽視、被無視的結果之一,就是“別讓李嘉誠跑了”的追討及其施主心態(tài)。
中國的開放,不是向計劃經濟體制開放,而是向市場經濟體制開放,否則就沒有什么開放的問題;由此,中國的改革,其標準和方向也即是市場化的標準和市場化的方向,否則也同樣不存在改革的問題。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伊始時的中國,政治甫定、法治始張、市場闕如,想象一下,一個想發(fā)財的老板該有多大的勇氣才會對“十年動亂”后中國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抱以信心,該有多大的冒險精神才敢踏足百廢待興、百業(yè)待舉的中國大陸來讓自己的資本升值!
以李嘉誠為例,從改革開放政策開始實施時起,幾十年間,幾乎所有中國高層官員都曾、甚至不止一次與其見面。也正是有了這些高層官員手中權力的承諾與保障,李嘉誠和李嘉誠們才斗膽把身家性命放在了還遠談不上“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場透明”的中國大陸。在難言“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場透明”的情況下,以權力和權力主導的政策來代行法治的部分功能,是后發(fā)國家和轉型社會的特點之一。這種“與權力走的很近”的現(xiàn)實,即使如李嘉誠所愿,也并不構成“別讓李嘉誠跑了”的理由。
今日中國大陸有了喝止李嘉誠跑路的底氣,其實也是部分受惠于李嘉誠的勇氣和眼光。看在這種勇氣和眼光的份上,對李嘉誠,即使不感恩,至少也要望其項背說一句:請走好,歡迎再來。
“道德勒索” 2011-05-16 |
顧網聞之 2012-05-29 |
陳家興:“走鋼絲”與“登高峰” 2012-12-14 |
楊紅旭:樓市調控不妨以經濟手段為主 2013-04-10 |
醫(yī)患信任是最好“安防” 2013-10-25 |
奢華大樓,不能僅止于“騰退整改” 2013-11-01 |
于德清:講法治自由就無須擔心李嘉誠撤不撤資 2013-11-29 |
國 平:“占中”一月,勿讓鬧劇成悲劇 2014-10-28 |
聞一言:“李嘉誠資本運作”成熱點的冷思考 2015-09-18 |
理性看待實業(yè)資本跨境流動 2015-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