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農(nóng)業(yè)銀行北京市分行發(fā)布公告稱,個人消息通知服務費將從12月1日起開始收取。此前,工行、建行、中行都已經(jīng)對這一服務開始收費。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服務針對的是個人儲蓄賬戶,對信用卡交易的短信通知,農(nóng)行并不收費。自此,四大行全部開收儲蓄賬戶短信通知費(11月21日《揚州時報》)。
在銀行短信通知服務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讓不少人在無形之中產(chǎn)生了很強的依賴性。天下沒有永久免費的午餐,現(xiàn)在用上“癮”了,欲罷不能,只得乖乖交錢。何況,銀行在提供這一服務時,也確實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
不過,即使銀行終結短信通知服務這道免費大餐可行,但收費一定要公平合理,千萬不能打小算盤。怎樣才算是公平呢?很簡單,就是依據(jù)實際成本收費,既不能借此牟利,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通過強制包月讓接受服務次數(shù)很少的客戶,替那些接受服務次數(shù)較多的客戶埋單,甚至為免費享受短信服務的貴賓客戶平攤成本。這幾年,銀行效益出奇的好,幾乎家家都日進斗金,在這種情況下,財大氣粗的銀行如果還想在短信通知服務費上再撈上一把,還想把本應由自己承擔的免費服務成本轉(zhuǎn)嫁給普通消費者,那豈不是太貪婪、太摳門了?
而現(xiàn)在銀行收取短信通知服務費可以簡單概括為亂。一是方式亂,有的銀行只有包月一種;有的銀行則很人性化,既可包月,也可按次數(shù)收費,供客戶選擇。二是標準亂,大家各自為政,有的包月2元,有的包月3元,全憑自己說了算。三是賬目亂。一些銀行口頭上表示短信通知費只是收取了一個基礎性的費用,但并沒有具體公布這一塊的運營情況,更沒有將每一條短信的平均成本示之于眾,而是以客戶平均成本來遮掩背后服務次數(shù)的嚴重不均,甚至把整個成本賬弄混。
看來,很有必要對銀行的短信通知服務收費進行規(guī)范。銀行既要堅持零利潤,更要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方式供客戶選擇,讓客戶只對自己的消費成本負責,而不必為他人的服務成本埋單。銀行如果想以定額包月、免費等方式吸引大客戶,那銀行就得自己掏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