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霧霾茫茫,人心惶惶,這幾天,一則關于“霧霾可使鮮肺6天變黑肺”的消息在微博和各大網站熱傳。新聞讓大家敏感的神經又多了一絲緊張感。六天的時間,肺能變成這樣,我們的一些城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藍天的指數屈指可數,誰還有心思在城里呆著,那一片嫩肺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嗎?
才隔了一天,事情就了有戲劇性的進展,報道中所說的復旦大學的那位教授緊急“澄清”說,他們的研究是通過“肺滴注法”直接對大鼠的肺進行染毒,媒體解讀“不要夸大其辭,自己嚇自己”。所謂“肺滴注法”就是直接“滴注”到大鼠肺組織,這與通過空氣呼吸吸入的方式完全不同,實驗中PM2.5的濃度也是正常空氣中的成千上萬倍,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大家對霧霾的緊張,對一個清潔環(huán)境的迫切愿望可以理解。在人們的直接觀感受中,往年只有在深冬才能看到的霧霾天,今年來得比往年早,范圍比往年大,污染程度似乎也比往年嚴重了。食品有安全問題,可以選擇不吃,但空氣里有污染,沒有辦法選擇不呼吸,對霧霾的痛恨應該是每個人的普遍想法,可是在短期不能得到有效治理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讓情緒處于失控的狀態(tài)。換句話說,我們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面對霧霾?壞處不可逃避,同樣的,也不能夸大其辭,逞一時之快,當全民處于驚恐之中時,尤顯媒體的責任。
據東方早報記者的調查,這則所謂的新聞最早來源于廣州一家媒體在A15版刊發(fā)半版廣告,不久一家新聞網健康頻道以《復旦大學最新研究敲警鐘 霧霾致國民健康亮紅燈》為題,發(fā)布了一篇2000余字的文章,內容大同小異。這種依附于一些藥品,明顯帶有傾向性,說白了就是一則廣告的文章,被一些網站當成了新聞來摘編報道。
那些參與轉發(fā)的大V、媒體們,一片奔走相告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們都低估了假新聞的漂白能力。顯然,每一個參與轉發(fā)的人都把斧正新聞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卻很少有人愿意花點時間去求證一下新聞的可靠性?雌饋砣巳硕际菬o辜的,普通人轉了是因為看到媒體也在轉;媒體轉了是因為有媒體這樣報了,有網站這樣登了,而且還有復旦大學這塊牌子墊著底。每一個轉的人都可以把責任推卸給上一家,每一個人看來都只是犯了小小的一點糊涂,都只是在原則問題上少了那么一點堅守。
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在有意無意的參與之中,假新聞具有了傳播的生命力。這其中要反思的環(huán)節(jié)很多,比如,媒體在刊登這樣的軟文時怎么來標明與新聞的區(qū)別?廣告也是要對公眾負責的,不能信口開河,要不然也該承擔失實的責任。還有,為什么這樣一則軟文會被當成新聞來源,到底是誰在推波助瀾?
拿公眾怕的事來炒作自身,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可恥的。其實,一些人不是沒有理智,而是心存一點僥幸,反正前頭有人頂著,出了事也找不到我頭上。法不責眾,也就沒有了顧慮,大不了,第二天發(fā)個辟謠的報道,炒熱一個話題不容易,眼前的便宜不賺,那是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