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久前被開除黨籍的云南省原副省長沈培平,雖是文科出身,且從未涉足過理工領域,但他理工科領域的“學銜”不得不讓人“驚艷”:不僅拿到了自然地理學專業(yè)的研究生文憑,更為“神奇”的是,僅僅5個月時間就順利完成了從博士到教授的“學位升級”。這與大多數學術研究者要花費全職的數年或十數年時間來攀登這段路,且要通過講師、副教授、教授等重重難關相比,沈培平的晉職“效率”不可謂不高。(據人民網)
沈培平的晉職速度如此之快,究竟是否“名”副其實,人們心里都會打個問號。但轉念一想,此類現象見怪不怪。稍作觀察便可發(fā)現,在各個行業(yè)各個單位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學歷、職稱、學術論文、科研成果摻假、制假的“泡沫”現象。一些普通職員為了順利晉級,想方設法去創(chuàng)造“條件”,湊足“條件”;而一些政府官員及企業(yè)領導則倚權行“事”,用公費鍍“金”, 對自己進行特別的包裝,扎堆進入速成班,讀博、讀研,有的甚至還堂而皇之地成為某某高校的兼職教授。難怪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稱,現在的研究生和以前的大中專生沒什么區(qū)別了。高學歷低能和高職稱低能,如今已成為人才隊伍發(fā)展中的一種不正常現象。
寓言故事里的南郭先生因濫竽充數歷來被人們嗤之以鼻。而如今,這些南郭先生不僅沒有絕跡,反而層出不窮。那么,這些南郭先生緣何總能擠進其“位”?他們的“生機”從何而來?認真分析,這無不與教育體制的失聰、職稱評審機構的失察、用人體制的失偏有關。
第一,教育體制失聰孕育了南郭先生。如今,高校盲目擴招,其錄取條件亦隨之降低,造成生源素質參差不齊。而且隨著高校自主招生的實施,某些高校利用提前錄取的機會,收受賄賂,滋生招生腐;還有一些高校為了滿足某些領導謀取某種“學銜”的需求,通過舉辦MBA碩士研究生班、高級總裁班等,隨意頒發(fā)文憑,造成注水文憑泛濫。這些南郭先生拿到“學銜”后,便借著這個幌子,舉著這個招牌,一帆風順地混跡于仕途或學術領域。
第二,評審機構失察成就了南郭先生。隨著注水文憑的產生,注水職稱也應運而生。尤其是那些為職稱、學位服務的刊物,一味地追求利益,對作者的論文,不看是否有學術價值,唯錢是發(fā)。一些職稱評審機構在評審時,礙于關系和面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從而造成了職稱泡沫。據媒體披露,湖南省婁底冷水江市一位初中歷史教師,一個學期就有8篇論文獲得“國家級一等獎”,很快成為高級教師。
第三,用人機制失偏認可了南郭先生。某些用人單位招聘人才時,只看學歷、職稱,不注重實際能力,這給那些手持各類含有水分、泡沫的“學銜”“職稱”等證件的南郭先生提供了“先機”,于是一路綠燈,順利過關。這種用人機制的失偏,不僅造成了職稱與能力不對等的異,F象,而且嚴重影響到人才隊伍的質量。
“學銜”是一個人真實能力的外在體現。“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大凡真才,必是苦學而得,不學而獲“銜”者,皆為沽名釣譽、濫竽充數、欺世盜名之流。假若我們的教育體制不失聰,評審機構不失察,用人機制不失偏,誰都相信,這些南郭先生就不會有生存的土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