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山東省煙臺市蠶莊鎮(zhèn)柳杭村村民、91歲的老人劉盛蘭,對自己“吝嗇”得不曾添過一件新衣,不舍得吃過一次肉,就連一個饅頭都不舍得花錢去買,平時吃的是從集市垃圾堆里撿來的饅頭、破菜葉和爛水果。就是這樣一位“吝嗇”老人,卻把走村串巷撿破爛的微薄收入,一分錢一分錢地積攢起來捐給那些貧困學(xué)子。18年來,他共資助貧困學(xué)子100多個,累計捐資達10多萬元。
耳聞劉盛蘭的大愛仁善之舉,國人有誰不為之感動?!筆者更是感慨萬千。但在感慨之余,筆者不免生出另一種想法:劉盛蘭捐助的與其說是對學(xué)子的一片仁愛之心,不如說是捐給那些為富不仁者的一種“慚愧”。
近幾年來,社會上助學(xué)助教的新聞不斷見諸報端,捐資助教已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fēng)尚。但像劉盛蘭這樣,雖然自己家徒四壁,生活極度窘迫,卻助學(xué)仍然不止的大善之人確實不多。他的助學(xué),其實已遠遠超出了他的實際能力,但他硬是把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捐了出來,其境界是何等的高尚!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里,我們會常常看到,那些遠比劉盛蘭條件好的人,其善舉與劉盛蘭相比,卻遜色不少,甚至終生不曾做過善事者也大有人在。尤其是那些為富不仁者,在給自己擺闊時,常常是一擲萬金。他們穿的是高檔服,吃的是豪華宴,別墅論處計,坐騎上百萬元。這些為富者,在劉盛蘭善舉面前,不知自己是否會感到些許慚愧?因此筆者說,劉盛蘭拾荒助學(xué)子是捐給為富不仁者的“慚愧”并不為過。倘若這些富人對社會上那些上不起學(xué)的貧困學(xué)子產(chǎn)生一點惻隱之心的話,那么,他們從牙縫里擠一點,其捐助的力度會比劉盛蘭們大得多。
擁有仁愛之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奉行善義之舉,是一個人的高貴品德。劉盛蘭的助學(xué)之舉,就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大愛與冷漠之間的差距,照出了貧而仁善與富而不仁之間的距離。社會的和諧,需要人們?nèi)ス餐瑯?gòu)建;人間的溫暖,需要人們自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