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職工點題-正文
公共文化服務要接地氣
董建國 甘泉
//agustinmoreno.com2015-01-19來源: 中工網—《吉林工人報》
分享到:更多

  當前,一些地方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與群眾需求相脫節(jié)現(xiàn)象屢見不鮮,有限的公共資源造成浪費。比如,許多建好的農家書屋經常是“鐵將軍”把門。有的農村以漁業(yè)養(yǎng)殖為主要產業(yè),但書屋里卻擺放著果樹種植的書籍,供需南轅北轍。文化服務與群眾需求相脫節(jié),必然導致“這邊的廣場舞、麻將場熱熱鬧鬧,那邊的圖書屋、文化館冷冷清清”的尷尬場景。

  公共文化服務不接地氣,表面上看,是因為一些地方或文化部門創(chuàng)新能力弱,服務意識不強,實際上反映的是卻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作風問題。比如圖書采購,單純注重數量,應付檢查考核,沒有真正進行調查研究,群眾期盼的好事被辦成了面子工程。更有甚者,在一些缺乏有效監(jiān)管的地方,一些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還成了部分人發(fā)財自肥的“好機會”。有的從二手市場上淘來舊書,價格翻番后又擺進農家書屋里。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構建現(xiàn)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更接地氣。首先,要從實際出發(fā),從廣大群眾最現(xiàn)實的基本文化需求出發(fā),了解群眾需要什么、歡迎什么,使公共文化服務真正落實到民之所需上。其次,要尊重文化差異性、地域性、多樣性,避免標準“一刀切”、內容供給“一鍋煮”。此外,還應避免只重視硬件建設而忽略后期管理運營。衡量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高低,不僅要看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造得好不好、多不多,更要看建好的設施群眾用不用。因此,很有必要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利用情況的評價反饋機制。

  文化本質上根源于群眾,還需要回歸到群眾之中。在構建現(xiàn)代化的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惠民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期待多一些家常味,多一些泥土氣、小而活的文化產品和接地氣的文化設施。只有當“心理距離”近了,文化的溫度才能深扎到百姓的心里。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