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時評:校園暴力為何難說再見
吳學安
//agustinmoreno.com2015-07-17來源: 中工網(wǎng)—《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李法明 畫

  近日,江蘇宿遷市初二學生小博(化名)被發(fā)現(xiàn)渾身是血倒在學校附近,后經(jīng)醫(yī)護人員搶救無效死亡。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對小博行兇的竟是幾名初中生。(《現(xiàn)代快報》7月15日)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以來全國已有近20起類似惡性事件上演。未成年人欺凌同學事件之所以屢禁不止,既有個體的心理原因,又有復雜的社會心理背景。從心理學上講,狹隘、自私、唯我獨尊、好占上風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內因,而不良社會環(huán)境的熏染、錯誤的家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是不容忽視的外因。

  校園暴力并非始自今日,在不少人的青春記憶里,都不可避免有幾個“惡童”、“霸王”存在。在成人眼里,普遍認為孩子之間的打鬧“沒什么大不了的”,這種淡漠反映在制度層面,就是事后懲戒失之寬松,施暴作惡者不會受到懲罰,也就對法律、規(guī)則沒有任何敬畏之情。把校園傷害視為惡作劇之類的小事,這可以說是國內校園暴力產(chǎn)生以及始終無以得到遏制的原因之一。而圍繞校園暴力的一系列干預機制,也處于相當滯后的地步。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沒能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責任,校園暴力甚至校園犯罪行為也因此日益嚴重。

  正如導致校園暴力的誘因多元一樣,遏制其頻發(fā)勢頭也需學校、家庭與社會的三方合力。

  暴力事件發(fā)生于原本溫馨寧靜的校園,施暴主體又是正在接受教育的學生,學校教育的責任首當其沖。遏制校園暴力,就需摒棄重智輕德、重教輕管的教育偏頗,全面落實教書育人的教育宗旨。

  而一些家庭教育的諸多短板為孩子的暴力傾向埋下伏筆,比如過分溺愛導致的唯我獨尊,疏于管理養(yǎng)就的放蕩不羈等。同時,家長自身的粗暴言行,對親情的漠視等也勢必對孩子產(chǎn)生負面效應。這些家教誤區(qū)亟須矯正。

  此外,學校并非遠離社會的世外桃源,校園暴力與彌漫社會的浮躁與戾氣不無關聯(lián)。不講文明、不遵法紀、不循禮儀的動輒拳腳相加,可以讓社會成為誤導孩子的校外大染缸。相反,遵紀守法、團結互助、和諧和睦的社會正能量,可以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開辟校外大課堂。

  校園暴力并不容易完全化解,校園暴力風險的防范,自然也絕非易事。對于校園中所積聚的暴力風險,切不可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tài)度予以忽視,而應有及時的介入和干預機制,將其落實為包括家庭、社會團體在內的全社會責任。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