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娛樂

工人日報 2023年05月24日 星期一

【現(xiàn)場·我在我思】“不為什么而學”也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

羅筱曉
《工人日報》(2023年05月24日 05版)

山東青島市工人文化宮的公益講堂——“每周一講”開辦至今已有40年。此番去“每周一講”采訪,很適合我這種“什么都想知道點”的人。從姓與氏的區(qū)別到《駱駝祥子》中祥子的精神成長過程,從中國舞的運動規(guī)律到西餐禮儀……幾乎每一個采訪對象——無論是講師、聽眾還是講堂工作人員,都能“順口”告訴我一些新東西,這相當于突擊聽了許多堂精簡版的“每周一講”。

“每周一講”,講題沒有范圍限制,聽眾沒有門檻要求;講師不會因此名聲大噪,聽眾也不能拿證結(jié)業(yè)。除了知識的教與學,這里沒有其他明顯的“目的”。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從誕生至今,知識是“每周一講”不變的核心,但也是講堂變化最劇烈的部分。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信息的匱乏及獲取的不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xiàn)在無論是學齡期的青少年還是步入社會多年的成年人,可學之物都琳瑯滿目、任君挑選。

不過,易獲得并不意味著已獲得。正如每到“世界讀書日”,總會有媒體“拷問”手機屏幕前的用戶“上一次讀完一本書是什么時候”;又如,每逢年終總結(jié),總有許多人寫下“忙于雜事、學習不夠”之類的自我剖析。

人們的學習之路往往較具規(guī)劃性和目的性。比如,給孩子報早教班可以開發(fā)智力、鍛煉思維,從小學到大學需要一步步升學、畢業(yè),工作后的培訓進修也大多與崗位要求密切相關。然而,一旦外力消失、目標達成,“為什么學知識”這樣的問題,回答起來似乎就頗有難度了。

同樣難以回答的,還有“現(xiàn)在人們?yōu)槭裁催€要聽‘每周一講’”這個問題。

知識就是力量,是“每周一講”從創(chuàng)辦之初就定下的標語。初中考入青島市歌舞團后就中斷學業(yè)的呂靜,多年聽“每周一講”記下了20多本筆記,后來通過成人教育先后獲得??啤⒈究茖W歷,退休前她已獲評與大學副教授相當?shù)母毖芯筐^員職稱;講堂“釘子戶”周學梧,20世紀90年代初“下?!焙?,憑借積累的知識和增長的智慧,將一家文化公司由小做大經(jīng)營至今……

知識可以幫人們解決問題、滿足需求進而實現(xiàn)愿望。但在作為“敲門磚”“鋪路石”或者“變現(xiàn)途徑”之外,它還擁有更強大和深層的力量——塑造人的精神和氣質(zhì)。在一堂堂“每周一講”中,知識回到了最本源、最純粹的狀態(tài),人們不再總要為了什么而學,而僅僅是充分體會頭腦思考、認知更新和想法交鋒的趣味。

其實,何止是“每周一講”有這樣的場景?近年來,不時有諸如農(nóng)民工通過自考多了個專業(yè)學歷、宿管阿姨說一口流利英語等新聞出現(xiàn)。問起當事人,“喜歡”一定是他們愿意學習的共同原因。

人類最早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文化、傳播知識,不就是為了獲得精神層面的快樂,為了選擇更好地度過人生的方式嗎?現(xiàn)在,這依然是“學習”這件事最牢不可破的動力。

40年如一日的“每周一講”,對許多老講師、老聽眾來說,象征意義日益變濃。這幾年周學梧課聽得少了,但他“沒事就翻書,有問題就求解”的習慣一點都沒變。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每周一講”也有“畢業(yè)”條件,那一定是把學習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學習成為一種自覺和習慣。而讓更多人能靜下心來主動學習,也成了這個講堂新的使命。

“每周一講”只在青島,知識卻存在于信息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當學習成為一個人如吃飯睡覺一樣自然且貫穿終生的事情,“每周一講”也就無處不在了。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wǎng)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