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細心的人發(fā)現(xiàn),本周,人們的問候語有些新奇。周一,不少人見面就問:你搶了嗎?周二以后,更多人問的是:你的快遞到了沒?
變化來自一個網絡時代“生造”的節(jié)日:“光棍節(jié)”。無從考證11月11日從什么時候被網民賦予特殊意義,但能夠明確的是,始自2009年,阿里巴巴著手炒作,試水“雙11網購狂歡節(jié)”。短短5年間,“雙11”就從網購促銷噱頭搖身而成網上、網下共同狂歡的“消費時點”。如果要為這個變化做注釋,最佳的還是枯燥數據:當初,阿里巴巴在這個促銷節(jié)日里的交易總額不過僅僅超5000萬元,去年就高達191億元,今年則超過350億元。
去年底,為“10年后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能否占50%”,馬云和王健林打賭:過了,王健林給馬云一個億;沒到,馬云給王健林一個億。
看不清10年后的結局,但借助統(tǒng)計數據,看得清有些情況:線上零售規(guī)模逐年攀升,5年間增加6倍,參與網購的年齡層不斷擴大。網購悄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商業(yè)無孔不入。今年11月未到,節(jié)日促銷廣告就網上、網下遍地開花,輿論造勢,撩撥著網民的心。當“剁手族”成功“秒殺”心儀商品,回味瘋狂“血拼”快感時,各類盤點新鮮出爐。
不過,“造節(jié)網購”拉動消費的歡呼者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當人們的購買能力沒有實質性提升時,強力刺激下爆發(fā)的集中消費,只不過是消費能力的透支。蛋糕大小沒變,改變的不過是切蛋糕的方式和時點。
不可否認的是,科技改變世界,互聯(lián)網正在越來越深地嵌入日常生活,移動互聯(lián)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更是催化劑。在一家餐廳,曾眼見兩個年輕人以這種方式就餐:未曾落座先問“是否有團購”。得到肯定答復后,擺弄了一會兒手機,然后把手機遞給服務員查看并記錄,之后大餐上桌,吃完抹嘴走人,再沒付款環(huán)節(jié)。原來,他們進店后用手機上網,在團購網支付套餐,確認密碼短信發(fā)送到手機上,憑密碼消費。這其實就是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即打通線下商務與互聯(lián)網的接點,互聯(lián)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
“移動化”更被確定為網購的未來。在“雙11購物節(jié)”,手機淘寶的累計活躍用戶超過1億。智能手機將人們解放,有人發(fā)出宏愿:可以讓用戶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場景產生了購物決策和沖動,都能夠通過手機完成。
“大數據”,這是近年被爆炒的又一個概念。每個人在網上留下的印跡,都被納入“大數據”,通過分析,零售商可以更大層面地實現(xiàn)服務的個性化、定制化。網購帶給消費者便利的同時,通過比價軟件,還能讓消費者享受到價格透明的實惠。只不過,每次瀏覽,都會被后臺自動記錄,上網溜達時,看著自己的網絡印跡不時被展示,心里有些忐忑,似乎背后總有雙眼睛在時刻觀察、分析自己。然后,不時被推送各種廣告、接到一些騷擾電話。
馬云創(chuàng)造了奇跡,他曾說,電子商務不是想取代誰,而是想建設更加新穎、透明、開放、公正、公平的商業(yè)環(huán)境,去支持更多的年輕人成長發(fā)展。但我還是不相信商業(yè)天然地流淌著道德的血液。我需要有人監(jiān)管時刻觀察我的那雙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