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時政-正文
“裝兒子”不如 好好“做兒子”
易國祥
//agustinmoreno.com2017-05-25來源: 長江日報
分享到:更多

  據(jù)媒體報道,近日,在脫貧工作國家省際交叉考核中,中部某縣上演了一場干部“裝兒子”的戲碼。為應付檢查,避免“露餡兒”,一名年輕干部“潛伏”到貧困戶家里“裝兒子”,想替貧困戶回答問題、蒙混過關。但“演技”再好也難讓百姓接受,最終還是露了餡兒。(5月23日《檢察日報》)

  不論是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無數(shù)黨員干部視人民為父母,為人民利益鞠躬盡瘁、嘔心瀝血,上有黨的領導人把自己當成中國人民的兒子,下有焦裕祿一進到貧困老人的家里就喊一聲娘,他們把為人民謀利益當作一生最神圣的事業(yè)。而某干部“裝兒子”,把迎檢表演成邀賞的“兒戲”。同樣是“兒子的名義”,意趣迥然。

  “裝兒子”并非一時靈光閃現(xiàn)。領導視察醫(yī)院,醫(yī)生親自躺病床裝患者;上級檢查廁所衛(wèi)生,員工被禁止方便;工作組視察地區(qū)畜牧業(yè),有專業(yè)的牛羊群流動表演,有的竟然派小學生披白塑料趴山坡扮羊;為了呈現(xiàn)山體綠色,給石頭涂顏料讓露土披上裝飾網(wǎng)。更有不少工作驗收和評先,把想法當行動,把希望當現(xiàn)實,把別人的當自己的,明明剛開始卻說成結果,明明是事故卻說成壯舉,明明是利己卻說成惠民,并做成臺賬相冊,寫成洋洋灑灑的匯報,還屢屢獲得名利!把b兒子”應付檢查,不過是弄虛作假的一種慣性。

  戳穿虛假回答,說明扶貧檢查不能泛聽淺看,必須過斤過兩,這是精準扶貧的應有之義。不僅具體扶貧要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還要嚴格評估,逐戶銷號,要同群眾一起算賬,要群眾認賬。革命老區(qū)井岡山和老貧困縣蘭考率先脫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黨員干部沖在第一線,干在最前列。與其過關時“裝兒子”,不如平時好好“做兒子”。

  在重慶奉節(jié)文昌村,駐村干部唐可人趁著貧困戶潘長翠進屋取酒壺的空當,狠踩一腳油門,“倉皇”逃離。聽見汽車啟動的聲音,潘長翠急追出來,遺憾得直跺腳。在扶貧一線,這樣逃跑的場景經(jīng)常發(fā)生。群眾稱這樣的扶貧干部為最可愛的人。全國扶貧任重道遠,我們樂見黨員干部在群眾感恩面前的“逃離”,更要杜絕扶貧還沒完成卻上演貌似完美的“兒戲”。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