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時政-正文
扶貧“逼捐”折射出濫權的傲慢
孔方斌
//agustinmoreno.com2016-11-03來源: 京華時報
分享到:更多

  以行政名義強迫捐款,捐的不是愛心,而是鬧心。該縣扶貧想通過行政“逼捐”來實現(xiàn)脫貧,與其說是無能的表現(xiàn),不如說是濫權的傲慢。

  云南永勝縣為加快全縣脫貧攻堅進程,發(fā)文要求干部職工捐扶貧款,每名職工最低捐款一千元,引發(fā)網友一致吐槽。目前,該縣縣長已致歉并承諾將退回捐款。

  行政“逼捐”,公眾已見多不怪,但值得探究的是,在信息時代,為何該縣主要負責人的理念如此落后?《慈善法》早已為捐款攤派劃出了紅線,為何該縣還敢觸碰法律雷區(qū)?問題的根源找不到、除不掉,行政索捐、文件派捐等各種“逼捐”行為恐怕仍會上演。

  即便是套以“扶貧”的名義,捐款仍然是內心的道德選擇,不應迫于權力,不該礙于壓力,不需看誰的面子,而應植根于自愿自覺。強迫玫瑰栽種在沙漠中,芬芳必不會持久。慈善來源于大愛生發(fā)的自覺,而自覺的培養(yǎng)基來自感化后的自愿。以行政名義強迫捐款,捐的不是愛心,而是鬧心,結果只能是“強扭的瓜不甜”,耗費善心資源。這個道理,早已是社會共識。違背共識的“逼捐”,背后必有利益的考量。

  把強迫干部職工捐款變成扶貧工作任務的一部分,不僅侵犯了干部職工的權益,也無法達到精準脫貧之目的。據(jù)悉,該縣的文件派捐,共集資一千多萬元。即便是用于各自掛鉤村、貧困戶的產業(yè)發(fā)展、教育幫扶等項目,也只是杯水車薪,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脫貧。敢于漠視社會共識,棄法律于不顧,恐怕還是因為政績沖動,為了向上級交差。這么做,只會扭曲精準扶貧的本質,讓扶貧工作變成了“假把式”“花架子”。

  貧困戶形成貧困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因病致貧,有的是因災致貧,有的是因為缺少勞動力致貧,有的是缺少技術和資金致貧。精準扶貧,理應以增強“造血”功能為核心,從思路、信息、項目、資金、技能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激發(fā)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動力,幫助黨員群眾增強致富本領,開辟致富渠道,增加家庭收入。缺錢,是貧困地區(qū)的共性問題,但依靠城市結對扶貧、產業(yè)扶貧、金融扶貧等手段實現(xiàn)脫貧的地區(qū)比比皆是,該縣扶貧想通過行政“逼捐”來實現(xiàn)脫貧,與其說是無能的表現(xiàn),不如說是濫權的傲慢。

  值得一提的是,明法于前,豈是縣長致歉就可交代的?法律不是“稻草人”,而是“通電網”。對于該縣明顯的違法行為,必須對主要負責人加以追責處分,才能維護法律的權威,否則只會引發(fā)“破窗效應”。

  脫貧攻堅不能僅靠一腔熱情,更不能靠違法手段。真扶貧、扶真貧,必須把干部職工的智慧與干勁兒激發(fā)出來,把企業(yè)的責任擔當撬動起來,把貧困群眾的脫貧動力攪和起來。順著自然規(guī)律下功夫,讓扶貧項目扎下根;順著市場規(guī)律施巧勁,讓扶貧效益結出果。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